Tuesday, November 11, 2025

N T Wright 看約拿書

 N. T. 賴特對《約拿書》的解讀極具幽默感和神學深度,他將其視為一部關於「神那超越種族與國界的憐憫」與「人類(尤其是神子民)狹隘偏見」的諷刺性傑作

賴特認為,《約拿書》的核心並非一條大魚的神蹟,而是透過一個不情願的先知的故事,來揭示神對萬國的心意,並尖銳地批判那些只想獨享神恩典卻排斥他人的神子民

下圖梳理了賴特解讀《約拿書》的核心框架:

flowchart TD
    A[“N.T. 賴特眼中的<br>約拿書”] --> B[“核心諷刺:<br>神的普世憐憫 vs<br>先知的狹隘偏見”]
    
    B --> C
    B --> D
    B --> E
    
    subgraph C [“逃離使命:<br>狹隘的揀選觀”]
        C1[““你起來往尼尼微去””]
        C2[““約拿卻起來, 逃往他施””]
        C3[““我是希伯來人<br>我敬畏耶和華””]
    end
    
    subgraph D [“神的掌管與憐憫:<br>對萬物與萬民”]
        D1[““安排”一條大魚”]
        D2[““安排”一棵蓖麻”]
        D3[“尼尼微人信服神<br>神就後悔不降災”]
    end
    
    subgraph E [“書尾的質問:<br>神愛國外的敵人嗎?”]
        E1[““我發怒以至於死,<br>都合宜””]
        E2[““這蓖麻……你尚且愛惜””]
        E3[““我豈能不愛惜……<br>十二萬多不能分辨<br>左右手的人呢?””]
    end

以下是這些主題的詳細闡述:

🏃‍♂️ 1. 逃離使命:狹隘的揀選觀

故事開始於神命令約拿往亞述的首都尼尼微去,向那裡的居民傳講審判的信息。但約拿卻乘船逃往相反的方向。

  • 約拿為何逃跑? 賴特指出,這並非因為膽怯,而是源於一種神學上的不情願。約拿深知神的本性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拿4:2)。他擔心如果尼尼微人悔改,神就會饒恕他們這個以色列的殘暴敵人。約拿的逃跑,暴露了許多神子民的一種心態:希望神的恩典和憐憫只限於自己的群體,而將審判留給外人,特別是那些被視為敵人和不配的人。

🌊 2. 神的掌管與憐憫:對萬物與萬民

在約拿逃跑的過程中,賴特特別注意到書中重複出現的一個詞:「安排」(或作「預備」)。

  • 神「安排」一條大魚(拿1:17)吞下約拿,拯救他免於溺斃。

  • 神「安排」一棵蓖麻(拿4:6)為他遮蔭。

  • 神「安排」一條蟲子(拿4:7)咬死蓖麻。

  • 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拿4:8)。

賴特認為,這一系列「安排」表明,神不僅掌管以色列的歷史,更掌管整個自然秩序和萬國萬民。祂的憐憫延伸至:

  • 外邦水手:他們在風暴中祈求耶和華,並向祂許願(拿1:14-16)。

  • 尼尼微人:從王到百姓,甚至牲畜,都禁食悔改(拿3:5-9)。而神果然「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拿3:10)。

🤬 3. 書尾的質問:神愛國外的敵人嗎?

故事的結尾是整卷書的高潮,也是賴特解讀的重點。當神不毀滅尼尼微時,約拿的反應是大怒,甚至求死

  • 約拿的禱告(拿4:2-3):約拿向神發怒,並引用出埃及記34:6-7中關於神憐憫屬性的著名經文。賴特尖銳地指出,約拿在這裡正確地背誦了神學教條,卻從心底憎惡這個教條在實踐中的後果。這是一種正確神學與錯誤心態的可怕結合。

  • 蓖麻的比喻:神透過一棵蓖麻的生與死來教導約拿。約拿為一棵他沒有付出勞動的植物的死亡而惋惜發怒。

  • 神的結語(拿4:10-11):神以此類比,對約拿說:「這蓖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賴特對此的解讀極為深刻:

    • 神關心尼尼微——以色列的敵人,一個邪惡的外邦城市。

    • 神關心其中的十二萬多「不能分辨左右手」的人——這可能指兒童,或泛指所有在道德上無知的人。

    • 神甚至關心許多牲畜

這最後一句話將神的憐憫推到了極致。賴特認為,這表明神的愛和憐憫涵蓋了祂所創造的整個秩序,遠超過祂子民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排外思想。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約拿書》是:

  • 一部對所有形式的宗教排外主義和民族優越感的激烈諷刺

  • 一個關於神普世憐憫的強有力宣告,祂渴望萬國悔改,而非滅亡。

  • 一個指向耶穌的清晰預備:正如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腹中,耶穌也說祂要三日三夜在地裡(太12:40),但耶穌的使命正是要將救恩帶給萬國,實現神對亞伯拉罕「萬國必因你的後裔得福」的應許。

它邀請今天的教會和信徒反思:我們是否像約拿一樣,內心深處希望神的恩典只臨到「我們這樣的人」?我們是否不情願將福音帶給那些我們視為「敵人」或「不配」的群體?《約拿書》挑戰我們,擁抱神那寬廣無邊的憐憫之心,並積極參與祂對這個世界的救贖使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