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 賴特對《哥林多後書》的解讀極其深刻,他認為這是保羅書信中最個人化、最充滿牧者心腸的一卷。它展現了使徒職分的本質,以及神的能力如何在人的軟弱中顯得完全。
賴特將這封書信視為保羅與哥林多教會關係的一個關鍵時刻,是對「什麼是真正的屬靈權柄和事奉」的激烈辯護。下圖梳理了賴特解讀《哥林多後書》的核心框架:
flowchart TD A[“N.T. 賴特眼中的<br>哥林多後書”] --> B[“核心爭論:<br>何為真正的使徒職分?”] B --> C B --> D B --> E subgraph C [“和解之書<br>(1-7章)”] C1[“苦難中的安慰”] C2[“新約的執事”] C3[“與神和好的信息”] end subgraph D [“慷慨之書<br>(8-9章)”] D1[“恩典: 甘心樂意的捐獻”] D2[“基督的捨己為榜樣”] D3[“創造合一的身體”] end subgraph E [“權柄之書<br>(10-13章)”] E1[“屬靈爭戰與<br>奪回人心”] E2[“誇口: 軟弱、患難、<br>主的權能”] E3[““我的恩典夠你用””] end
以下是這些主題的詳細闡述:
🤝 1. 和解之書:在苦難中傳遞安慰
《哥林多後書》1-7章的核心是「和解」。
苦難中的安慰(林後1:3-11):保羅以頌讚為開頭,稱神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賴特指出,這裡的「安慰」不是感覺良好,而是在保羅自己所經歷的極大苦難(患難、責罰、幾乎死亡)中,經歷到神的同在和堅固。這種經歷使他能去安慰同樣在苦難中的人。
新約的執事(林後3章):保羅將自己的職事與摩西的職事對比。摩西的職事是定罪的、會褪色的,帶有榮光以致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但在基督裡的新約職事,是稱義的、長存的,帶來更大的榮光,使人得以敞著臉看見主的榮光,並被改變成同樣的形狀。賴特認為,這是關於神如何透過聖靈,將人模塑成祂兒子形象的關鍵經文。
與神和好的信息(林後5:11-21):這是全書的神學高峰。賴特對「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5:21)有精闢見解。他認為這節經文總結了彌賽亞的替換:基督承擔了「罪」的後果( exile,被擄與死亡),使我們這些「在基督裡」的人,得以進入祂的義(covenant membership,約的子民身份)中。因此,保羅的事奉就是傳揚「與神和好」這奧秘而大有能力的信息。
💰 2. 慷慨之書:恩典催生的捐獻
賴特特別強調,第8-9章關於為耶路撒冷教會捐錢的勸勉,並非一個獨立話題,而是前面神學論述的必然實踐。
恩典的實踐:捐獻是「恩典」的體現。這不只是金錢,而是猶太人與外邦人在基督裡合一的具體標誌,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它證明了神恩典的真實,並在肢體間創造出彼此相愛的團契。
基督的榜樣(林後8:9):「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賴特指出,這是保羅神學的核心:基督的捨己是我們慷慨的唯一模式和動力。
💔 3. 權柄之書:在軟弱中顯出的能力
第10-13章是保羅對「超級使徒」最激烈的辯護,賴特認為這裡揭示了基督教事奉的真正本質。
屬靈的爭戰(林後10:3-5):保羅的事奉是一場戰爭,目標是攻破堅固的營壘,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賴特解釋,這「營壘」是抵擋福音的文化和思想體系,而保羅的武器(謙卑、犧牲、真理)在世人看來是軟弱的。
「愚妄」的誇口(林後11-12章):面對那些誇耀血統、異象和能力的「超級使徒」,保羅被迫用「愚妄」的方式誇口。但他誇的是什麼?是軟弱、患難、為基督所受的羞辱!他最高的「啟示」是主對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賴特強調,這節經文是理解保羅事奉的鑰匙:神的能力不是來除去軟弱,而是在軟弱中工作並顯得完全。
十字架形狀的事奉:最終,保羅的使徒職分和權柄,其形狀是十字架的形狀。真正屬靈的權柄,不是透過支配和炫耀來行使,而是透過犧牲的愛和軟弱的服事來證明。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哥林多後書》是:
一幅真實事奉的畫像:充滿苦難、軟弱、爭戰,卻也充滿了神真實的安慰與大能。
一個關於和解的深刻神學:神在基督裡與世界和好,並將這和好的職分託付給了教會。
一種顛覆性的權柄觀:真正的權柄是為僕人、受羞辱、並倚靠神恩典的。
這卷書邀請所有事奉者(和所有基督徒)放下對力量、成功和表象的追求,轉而擁抱那在軟弱中顯得完全、並帶來真正復活生命的十字架大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