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4, 2015

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拉丁語:artes liberales,英語:liberal arts),又譯為文科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通識教育、素質教育,原是指在西方古典時代中,一個自由的城市公民所應該學習的基本學科。文法、修辭與邏輯,是文科教育中的核心部份,被稱為三藝(Trivium)。至中古時代,它的範圍被擴大到包括算術、幾何學、音樂以及天文學,這被稱為四藝(Quadrivium)。三藝與四藝,合稱人文七藝(seven liberal arts),或自由七藝,是中世紀大學中的主要科目。

在現代社會中,博雅教育,被認為是一種基於社會中的人的通才素質教育。它不同於專業教育、專才教育。在東方,這種教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和漢朝以後通常的儒家教育;六藝教育注重綜合知識和技能,而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質素。博雅教育所涉足的範疇隨著社會而變遷,到了近代,人文和科學都成為了博雅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致博雅教育又被稱為文理教育。由於並非專才訓練,法律、工程、建築學、設計、海事與航海、工商管理、統計學、教育學、農學、食品科學、獸醫學、牙醫、醫學及藥學等這些專科及領域不屬博雅教育的範疇。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提出了「七藝」,也稱為「自由七藝」(Liberal arts)。到歐洲中世紀初期成為學校中的七門課程:文法(包括拉丁文和文學)、修辭(包括散文與詩的寫作,以及歷史)、邏輯(即形式邏輯)、算術、幾何(包括地理)、天文、音樂。聖伊西多爾又將前三科定為初級學科,稱為「三藝」(trivium),後四科定為高級學科,稱為「四術」(quadrivium)[1]。
在歐洲,博雅教育的原來意義是中等研習,只是涉足普遍知識及智識技術,著重於知識的承傳,而不是專門或者專業技術。博雅教育在歐洲教育歷史中的七大範疇被分為「三道」(初等級)和「四道」(高等級)兩類。「三道」包括語法、修辭學及辯證法。「四道」包括算術、幾何、天文及音樂。這成了歐洲中世紀大學核心課程。雖然曾經只注重古典教育,但博雅教育在歐洲啟蒙時代之後被宣傳為解放思想及破除成見,隨著科學及人文的地位提升,兩者在近代都納入博雅教育的範疇。(Wiki)

七藝是古代的博雅教育,現代知識的架構與內容已經遠遠超過古代。現代的博雅教育該涵蓋那些內容呢? 美國高中生讀的AP課程,內容就是提前修讀大學前兩年的博雅課程,AP是一套規劃頗為完整的基礎博雅課程。一個通過完整AP教育的高中生,已經是一個擁有十八般武藝的小子。 美國教育初似進度較緩慢,但美國教育其實是有分等級的,程度較好的高中生,往往已經可以開始修大學課程。通識教育是一個文化的基礎教育,打好堅實的基本功夫底子,對將來進一步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如胡適所言,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博雅教育就是這個金字塔基礎的底部,專業教育是這個金字塔的尖端,這兩種教育同樣重要雖然一般人很難在高中就完成這些課程,但作為一種終身教育的目標,這是可行的目標。

AP課程:


數算領域:


  • 微積分
  • 計算機科學
  • 統計學


科學領域:


  • 物理學(1.力學,2.電磁學)
  • 化學
  • 生物學
  • 環境科學


歷史領域:


  • 美國史
  • 歐洲史
  • 世界史
  • 人文地理


社會科學領域:


  • 心理學
  • 美國政府與政治
  • 比較政府與政治
  • 微觀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語文領域:


  • 英語語言與寫作
  • 英語文學與寫作
  • 外國語( 西、法、德、義、中、日)


藝術領域:


  • 藝術史
  • 藝術創作(2D設計、3D設計、繪畫)
  • 樂理


博雅教育目的在建立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素養,為生活中多樣性的問題建立一種綜合判斷的能力。這其實已是一種現代人生活的常識。AP這六個領域可看成是現代人的六藝,現代人的文化基礎教育。

但這還是不夠的。應加上宗教領域與哲學領域,宗教與哲學是屬於生命的思考,因政教分離的原則,宗教無法放在公立高中教育,但宗教與哲學應包括在完整的博雅教育之中宗教與哲學是博雅教育中屬天的向度,可以說是博雅教育的第四度空間。我理想中的宗教教育乃是以聖經為基礎的基督教神學教育。而哲學是一門檢視文化後設基礎的學問。基督教的哲學是做為一種從基督教神學出發的世界觀的思考。透過基督教的神學建立一種文化批判的哲學思考,來做為基督教文化的準則。哲學的目的是思考真善美的本質,科學求真,社會研究求善,文學藝術求美,哲學則是檢視他們的後設基礎。如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求真,實踐理性批判求善,判斷力批判求美康德的思想是哲學,而非神學,把康德思想當作神學原則是一種錯置的神學,這是自由派神學的錯誤。神學的基礎是聖經,是生命,是信仰,而非理性思考,但哲學的基礎是一般性理性思考,而非特殊啟示。基督教哲學須透過文化對話,來將福音的精神傳遞到文化。基督教的哲學變成是神學與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樑,是為神所用,而非與神為敵的學問。基督教是頭,哲學是心,科學是腳,人文與社會是雙手。基督教要聖化文化,否則就會被世界的文化所世俗化。許多教會長大的孩子,到了大學就遠離神,因為他們被世界的文化所同化,他們用世界的文化標準來質疑聖經。教會教他們聖經,但卻沒有教他們如何以聖經的角度來建立聖化的世界觀。所以我要加上宗教領域與哲學領域,目的是要認識聖經,並以聖經的角度來建立聖化的世界觀,使我們的知識,為神所用,接受上帝的託付,來管理這個世界。用上帝的真光來照亮這個世界。聖經是特殊啟示,哲學則是一般啟示。聖經是生命信仰,哲學則是理性思考。用聖經來聖化哲學,就是用生命信仰來照亮理性思考。科學使我們認識上帝創造世界的奇妙與智慧。社會研究使我們用上帝的愛,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文藝則使我們抒發情感,歌頌上帝的恩典慈愛與創造。一切都本於他,也歸於他。

宗教領域:

  • 聖經(舊約與新約)
  • 神學(系統與歷史)
  • 實踐(靈命與教牧)


哲學領域:

  • 哲學概論: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美學
  • 西方哲學史:上古,中古,近代,現代
  • 中國哲學史:先秦(儒道法墨),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五代(佛學),宋明(理學),清(實學),民國(新儒學)



綜合以上所言,可以總結出一個
全人通識教育的架構:



(經)
宗教領域
哲學領域

(子)
科學領域
技術領域

(史,
)
社會科學領域
歷史領域


(集)
語文領域
藝術領域

這和林治平教授的天人物我的全人教育思想完全吻合,和台大通識課程也有類似之處,和現代的中文圖書分類法也十分接近,和中國傳統的天地人三才說也相呼應,
中國傳統的圖書分類,經子也能對應。子雖本來主要是諸子百家思想,但算學,天文工學,醫學,農學通常也是放在子類百家之林中。林治平教授是宇宙光的創辦人,也是基督教中原大學的教授。宇宙光就是以天人物我的全人關懷為使命。他所策畫的中原大學通識課程是一個基督教通識教育的典範。台大通識課程由虞兆中校長首倡,為台灣通識教育的先鋒與典範。

我把這些相關的架構,並列如下,以資參考。


宇宙光的使命:


承受真光,照徹宇宙;天人物我,全人關懷。

全人=4Q=GQ+EQ+KQ+IQ=天+人+物+我


全人關懷旨在平衡追求人的4Q


《美滿圓融的人生四個面向示意圖》

GQ(上帝商數) 探尋生命意義,追求人生終極,敬虔崇拜,滿足靈性聖化的需求。

EQ(情緒商數) 優遊文化社會,同理了解情緒,愛人敬人,建構良好的人際關係。


KQ(學識商數) 掌握科技物質,努力求真求知,利用厚生,擁有分析的研究能力。


IQ(智慧商數) 坦然面對生命,具備存在勇氣,接受自我,歡然迎接人生的歷程。


唯有4Q一起增長,均衡發展,才能使人知道如何面對自我,
找到自己在天、人、物、我之間的定位,
人才能享有美滿圓融的人生!


中原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


中原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共分為「天、人、物、我」四大學類,每學期開課數約一百三十餘門,班級數達三百多班。學生必須修滿三十四學分,才具有畢業資格。在八十七學年度正式開始實施時,是當時全國第一所展現對通識教育尊重、了解與與確實執行的大學。
歷經了多年的實施與檢討,中原大學的通識教育已邁向了新的階段,在一百零一學年度起實施的新課程架構下,課程的設計更加著重學生的需求與時代的精神。在「天、人、物、我」四大類別的三十四學分中,規劃了基礎必修課程與延伸選修課程,更有系統性的引導學生學習,以期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學生在每一類別中都必須修習二到四學分的基礎必修課程,以及至少各兩學分以上的延伸選修課程。
所謂的天,在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判斷的形上思考。我們著重於宗教信仰、靈性關懷、生命意義與價值判斷等基本素養。例如宗教哲學、人生哲學、價值判斷與分析、生命與品格典範等相關課程。
所謂的人,著眼於理解人類社會中之群體現象與互動原則。我們關注在公民素養、社會關懷、歷史思維與多元文化等基本素養。例如生活社會學、當代人權議題、法律與現代生活、文化思想史等相關課程。
所謂的物,致力於加深個人科學思辨能力與永續關懷。我們重視自然與科學、科技與文明等基本素養。譬如自然科學導論、科技跨領域課程與永續發展等相關課程。
所謂的我,藉由孕育個人主觀經驗而產生深度生命意涵。我們致力於情意與美感、溝通與表達等基本素養;囊括文學經典閱讀、語文與修辭、藝術鑑賞與自我管理等相關課程。
期盼通過以上四類課程薰陶的學生,都能達到「通天達人,識博物我,中而不偏,心是活水」的美麗境界。

台大通識課程

本校通識課程分為八大領域為:A1文學與藝術領域、A2歷史思維領域、A3世界文明領域、A4道德與哲學思考領域、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A6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領域、A7物質科學領域、A8生命科學領域。 自96學年度起每位學士班學生應修習通識課程至少18 學分,各學系的學生必須按照就讀學系指定領域修習通識課程,才能計入通識18 個學分,而且指定的領域每一領域至少都要修習一門課程,才能滿足通識課程修課規定。
為達成本校通識教育之理念與目標。以下將通識課程五大精神指標條列如下:
一、基本性:課程內容應包含人類文明之基本要素。相對於工具性、應用性或休閒性課程而言,通識課程之內容應具有基本性。所謂「基本性」,指課程應涉及人類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質素而言。
二、主體性:課程內容應能直接或間接地建立人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能以本身為主體去看待知識,透過討論、思辯、批判與比較,去瞭解自己,以及與己身相繫的自然世界、社會環境及時代與文化。
三、多元性:課程內容應以拓廣學生視野、消除人種在性別、族群、階級、與文化上的偏見為目標、養成尊重多元差異、「人類一家」的胸懷。
四、整合性:課程內容應整合不同領域之知識,以啟發學生的心智、拓展專業知識之直觀與創意,並賦予新的詮釋與意涵。
五、貫通性:課程內容所探討的問題應淺顯明白,不宜預設學生須已修讀系統性專業知識為前提,但課程之內涵應有引導作用,可藉由問題的探討而逐步深入專業知識,而有通貫之效果。
※通識課程與十大基本素養關聯圖
八大領域通識課程

中文圖書分類法

中文圖書分類法是賴永祥長老根據杜威圖書分類法改編的。賴永祥長老乃一敬虔基督徒,著有台灣教會史話,賴永祥長老史料庫中文圖書分類法的十大分類的次序比杜威圖書分類法要合理。


 全人教育
基督教、哲學




語言文學藝術

歷史,社會科學



科學,技術


這與林治平的天人物我全人教育與中文圖書分類法一樣,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架構,足以說明基督教的教育理想。

承受真光,照徹宇宙;天人物我,全人關懷。


信仰-屬天層面,知天之命

人文-文化層面,盡己之性

社會-制度層面,盡人之性

科學-器物層面,盡物之性


天文人物乃是經史子集的擴大。
也可說是一個現代版的經史子集。
做一個上承天國福音使命,下接地上國文化使命的基督徒。
用福音的精神救贖文化,聖化文化,使神的國降臨,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使地上國反映出上帝的光。用上帝之光照亮地上國。


文化使命

文化使命的重要性,道不是只有在聖經之中, 道也在文化當中,文以載道就是把道的精神在文化中表現出來,這是我所理解的文化使命。



主日學與團契小組查經

主日學著重從歷史文法的觀點,客觀地解經。
團契小組查經則應是在生命中與神相遇的見證,是神的話與讀者生命的交會。
"所以在一句詩裡邊你可以有很多的聯想,其實這是起源於索緒爾,就是德國的一個語言學家。他說凡是語言有兩條軸線,一個是橫向的軸線,就是語法的結構,一個是縱向的一條線,這是你聯想的結構,是從這兩條線一個橫向,一個縱向的結構組成的。那麼這種聯想就在縱向的這個軸線之中,所以中間它就有inter ,就是彼此之間的intertextuality。"- 葉嘉瑩
解經就是這橫向的軸線,釋經就是這縱向的軸線。
宗教改革的釋經學是歷史文法的解經。這是一個客觀的基礎。
新正統主義的釋經學是存在式的釋經。這是一個主觀的詮釋。
我雖不贊成巴特的聖經論,但他說神的話是在生命中與神相遇的見證,其實應是生命體驗聖經的過程,而非啟示的本質。啟示的本質就是神向人說話。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客觀的基礎,思是主觀的詮釋。這兩者應為互補。


"每個接受的人,每一個讀者,都把自己融入在其中去了,每一個讀者有自己不同的一個reading horizon,一個閱讀的視野,每一個人有自己獲得的一種感發,不但是如此。現在,因為我說它用的都是古人的詞語,融注在其間,融會、凝注在裡邊的,那在西方有一個詞語,叫 intertextuality。我們說一篇文章的文本,我們說了那是text,就是文章我們不叫本文,而要叫它文本,有區別的。就是一個文本,就是這篇文章,是一個課題,是一個獨立的東西,它不固定,它的生命是從你讀者來給它賦予它的生命,這是一個text,它不是一個本文把它固定下來,它是一個文本,這個文章本身的text,就是一個東西在那裡,你每個人閱讀它,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有不同的感動。而且在這篇文本裡邊,它所用的每一個詞語,就是它所用的每一個語言按照原則來說,語言都是sign,都是符號,每個語言都是一個符號,而每一個語言的符號如果是在一個國家民族裡邊,用了很久的時候,那麼這個語言符號就帶著這個國家民族的一個傳統的信息在裡邊了。這個時候,這一個 sign,這一個語言它就不隻是一個單獨的一個語言了,它就有文化的背景在裡邊了,這種時候它就變成一個cultural code,就變成一個文化語碼,變成一個語言的符碼了,就給你很多的聯想。所以在一句詩裡邊你可以有很多的聯想,其實這是起源於索緒爾,就是德國的一個語言學家。他說凡是語言有兩條軸線,一個是橫向的軸線,就是語法的結構,一個是縱向的一條線,這是你聯想的結構,是從這兩條線一個橫向,一個縱向的結構組成的。那麼這種聯想就在縱向的這個軸線之中,所以中間它就有inter ,就是彼此之間的intertextuality。現在中國把它翻譯作互為文本,就是彼此互相作為文本,這個文本裡邊,有別人的文本,就是這個文本之間的關系結合成一個很豐富的一個內容。"  - 葉嘉瑩



主日學著重教導解釋聖經。明白聖經的語言,歷史,涵義。
團契著重小組討論分享。把聖經帶到生活之中。


主日學解釋經文,著重所信。向下扎根。在生活中去消化,去體驗,見證神的話語。在團契中以聖經為基礎來分享這個禮拜的生活,著重所行。向上成長。然後在禱告中,將一切交託給神。我們人常常聽了就忘,所以我們有許多禮拜天的基督徒,周末的團契是檢驗我們的生活是否尊他而行。我們要反芻神的話,將神的話消化進入我們的生命中,如此我們方可說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