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神學」(Political Theology)是一個結合「政治」與「神學」兩大領域的思想範疇,探討「神學概念如何影響政治思想與制度」,以及「政治權力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這個領域在不同時代與宗派中有不同的焦點與意義。以下是綜合性的介紹:
一、基本定義
政治神學指的是:
對政治秩序、國家權力、法律正當性等問題,從神學或宗教信仰的角度進行反思與詮釋的理論。
簡言之,就是討論:「上帝的主權與世俗權力如何關聯?」、「信仰如何塑造政治正當性與社會秩序?」
二、歷史脈絡
1️⃣ 古代與中世紀
-
奧古斯丁(Augustine)《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
-
提出「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的區別。
-
政治權力雖有秩序功能,但真正的主權屬於上帝。
-
-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
嘗試調和「自然法」與「神法」。
-
強調政府權力源自上帝,但需服從「天理」與「正義」。
-
2️⃣ 宗教改革時期
-
馬丁‧路德:提出「兩國論」(Two Kingdoms)
-
屬靈國度(上帝的國)與屬世國度(政府)皆出於上帝。
-
信徒要服從世俗政府,但良心只服從上帝。
-
-
加爾文:
-
強調上帝主權延伸至一切領域,包括政治。
-
政府的合法性取決於是否順服神的律法。
-
3️⃣ 近代
-
**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利維坦》中以世俗化的方式提出「主權」概念,但其結構仍受神學影響。
-
卡爾‧施密特(Carl Schmitt)(20世紀德國政治思想家):
-
著作《政治神學》(Politische Theologie, 1922)指出:
「所有重要的現代政治概念,都是世俗化了的神學概念。」
-
他認為主權者如同上帝,在「例外狀態」中決定法律的中止與存續。
-
三、現代政治神學的主要方向
1️⃣ 自由派政治神學
-
強調信仰在公共領域的道德作用。
-
代表人物:約翰‧考特尼‧穆雷(John Courtney Murray)、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
關注民主、自由與社會正義的神學根基。
2️⃣ 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
-
起源於拉丁美洲(1970年代)。
-
認為基督信仰應當解放被壓迫者,關注貧窮與社會不義。
-
代表人物:古鐵雷斯(Gustavo Gutiérrez)。
-
政治是信仰實踐的延伸。
3️⃣ 後現代政治神學
-
探討「主權」、「例外狀態」、「權力與聖性」的關係。
-
代表人物:喬治歐‧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發展出「例外狀態」理論。
-
強調宗教儀式如何被現代國家轉化為政治技術。
四、神學與政治的關鍵議題
| 主題 | 政治神學問題 |
|---|---|
| 主權(Sovereignty) | 上帝主權 vs. 人間主權 |
| 法律(Law) | 神法 vs. 人法的關係 |
| 公義(Justice) | 神的公義如何實現在社會制度中 |
| 救贖與歷史 | 救恩史與政治歷史的交叉 |
| 教會與國家 | 教會應否介入政治?如何介入? |
五、當代應用
-
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如何在民主社會中,以信仰倫理影響公共政策。
-
生態政治神學:探討上帝的創造秩序與環境倫理。
-
東亞脈絡的政治神學:如中國的「受苦神學」、韓國的「民眾神學」等。
六、簡要結論
政治神學的核心問題是:
「若上帝是真實的主權者,那人類的政治秩序該如何定位?」
它提醒我們:
-
政治權力不是絕對的;
-
公義與秩序需要超越的標準;
-
信仰社群不能脫離公共責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