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精彩且深刻的神學問題。雖然約翰福音或書信沒有直接引用申命記派歷史的經卷,但約翰神學與DtrH之間存在著一種深層的、主題性的共鳴與對話。約翰以一種獨特的、充滿神學象徵的手法,將DtrH的核心關切轉化為對耶穌基督位格與工作的見證。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關鍵維度來探討這種影響:
1. 對「盟約」的成全:從西奈到道成肉身
DtrH的核心是上帝與以色列所立的西奈之約,而這個約因以色列的悖逆一再破裂。
約翰的解答:約翰宣告,在耶穌基督裡,上帝帶來了一個終極的、個體化的盟約關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1:14)。「住」字原文是 σκηνόω,意為「支搭帳幕」。這強烈地影射出DtrH中會幕 和聖殿——上帝在祂子民中間居住的象徵。
神學意義:DtrH中,上帝的臨在局限於一個會幕或聖殿,且會因百姓的罪而離開(參見以西結書10-11章)。約翰宣告,如今上帝終極的、不能動搖的臨在,不在一個建築物裡,而是在一個位格——耶穌基督 身上。耶穌自己就是新約的媒介和實體。
2. 對「律法」的超越:從摩西到恩典與真理
DtrH高舉摩西的律法為生命和福分的標準,但也暴露了人無法守全律法的悲劇。
約翰的表述:「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約翰福音1:17)。這節經文不是否定律法,而是將其置於救贖歷史的預備階段。律法是藉著摩西傳的,而恩典和真理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祂是其源頭和實體。
神學意義:DtrH證明人需要的不只是一套規條,而是能改變生命內在能力的「恩典」和終極的「真理」(實體)。耶穌正是這恩典與真理的來源,祂滿足了DtrH中律法所指向卻無法靠自己達成的義。
3. 對「聖殿」的取代:從殿宇到基督的身體
DtrH中,耶路撒冷聖殿是上帝與祂子民相會的中心。它的被毀是盟約咒詛的頂點。
約翰的見證:在潔淨聖殿時,耶穌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翰解釋說:「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約翰福音2:19-21)。
神學意義:這是對DtrH主題最直接的轉化。真正的、最終的上帝與人相會之處,不再是石頭造的殿,而是復活基督的身體。在約翰神學中,敬拜也不再局限於耶路撒冷,而是「用心靈和誠實」拜父(約翰福音4:21-24),因為敬拜是通過並指向耶穌這位真聖殿。
4. 對「應許之地」與「安息」的實現:從迦南到永恆生命
DtrH中,「流奶與蜜之地」是盟約應許的具體賞賜,而失去土地則是終極的咒詛。
約翰的轉化:約翰將「地」的概念徹底屬靈化和終末化。耶穌所賜的,不是一塊地理上的土地,而是永恆的生命。
神學意義:在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中,祂賜下「活水的江河」(約4:10, 7:38)。祂自己是「生命的糧」(約6:35)。最終的安息和豐盛不是在一個地方找到,而是在一個位格關係中找到。這實現並超越了DtrH中「土地」所象徵的與上帝同在的安息與供應。
5. 對「揀選」與「真以色列」的重塑:從血統到信心
DtrH的敘事圍繞著民族以色列的興衰。這引發了一個問題:誰才是上帝的真子民?
約翰的敘事:約翰福音中,「猶太人」常常作為一個拒絕耶穌的群體出現。然而,真正的上帝子民被重新定義為那些接待祂(耶穌)的人,就是信祂名的人(約1:12)。
神學意義:這與保羅的「真以色列」概念異曲同工。耶穌對拿但業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約1:47)。真正的以色列人身份,由對耶穌基督的信靠來定義,而非單純的血統。這解決了DtrH中民族以色列普遍失敗所帶來的神學困境。
總結:從預表到實體,從歷史到道成肉身
申命記派歷史對約翰神學的影響,可以總結為一種 「實體化」 的過程:
| 申命記派歷史(DtrH)的「預表」與「問題」 | 約翰神學中的「實體」與「解答」 |
|---|---|
| 西奈之約(不斷破裂) |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新約的中保) |
| 摩西的律法(顯明罪,無法賜生命) | 基督的恩典與真理(賜予永恆生命) |
| 耶路撒冷聖殿(上帝臨在的場所) | 基督的身體(上帝終極的臨在) |
| 應許之地(迦南)(暫時的、地理的) | 永恆生命(在基督裡的、屬靈的終極產業) |
| 民族以色列(悖逆的、失敗的) | 信靠基督的人(重生的、上帝的真兒女) |
因此,約翰雖然沒有採用保羅那樣與DtrH直接辯證的風格,但他卻在更深的層面上與之對話。他將DtrH所記載的整個以色列的敘事——其盟約、律法、聖殿和土地——都視為一個宏大的「預表」,而這一切的「實體」、真義和終極答案,都在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與復活中,彰顯無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