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 賴特對《創世記》的解讀是其宏大神學敘事的基石。他並非將《創世記》視為一本科學教科書或孤立的遠古故事集,而是將其視為整個聖經救贖故事的「第一卷」,是理解神、世界、人類和救恩的開場白。
賴特從《創世記》中讀出了神對整個世界的美好原意、人類的失敗,以及神展開救贖計劃的開端。
下圖梳理了賴特解讀《創世記》的核心框架:
flowchart TD A[“N.T. 賴特眼中的<br>創世記”] --> B[“核心主題:<br>神的美好創造與<br>救贖計劃的開端”] B --> C B --> D B --> E subgraph C [“神的良好創造”] C1[“秩序, 美善, 關係”] C2[“神的形象:<br>代表與治理”] C3[“安息:<br>創造的高潮與目標”] end subgraph D [“人類的失敗與<br>後果”] D1[“悖約與不信”] D2[“關係的全面破裂”] D3[“從巴別塔到<br>亞伯拉罕之約”] end subgraph E [“救贖的開端:<br>揀選與應許”] E1[“亞伯拉罕之約:<br>回應人類的失敗”] E2[“信心與稱義”] E3[“透過一個家族<br>祝福萬國”] end
以下是這些主題的詳細闡述:
🌍 1. 神的良好創造:秩序、形象與安息
賴特強調,《創世記》1-2章描繪的是一個充滿秩序、美善和關係的世界,而非一個充滿鬥爭和混亂的世界。
「神看著是好的」:這個重複的短語表明,物質世界從一開始就是美善的。這奠定了基督教信仰反對一切否定世界美好之諾斯底主義或虛無主義的基礎。
「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創1:26):賴特對「神的形像」的解讀極具影響力。他認為,這意味著人類被賦予了在世界上代表神去治理的君王和祭司職分。我們是神的「雕像」,要在地上實踐祂的治理,照顧祂的創造,並在萬物中反映祂的性格。
安息:神在第七日安息,並非因為疲倦,而是進入並享受祂所完成的完美創造。這安息是創造的高潮與目標,也為人類設定了生活的節奏和終極目標——進入並享受與神的同在。
😔 2. 人類的失敗與後果:破裂的關係
賴特將《創世記》3-11章視為一個關於人類如何將神美好的創造搞得一團糟的連續敘事。
墮落(創3章):亞當和夏娃的罪,核心是不信和悖約。他們不相信神的話是美善的,轉而聽從受造物的話,試圖自己「如神一樣」去判斷善惡。這導致了:
與神關係的破裂(躲藏)
人與人關係的破裂(指責)
人與世界關係的破裂(勞苦與荊棘)
死亡進入世界。
該隱與亞伯(創4章)、洪水(創6-9章)、巴別塔(創11章):這一系列故事顯示,罪具有擴散性和群體性。從家庭謀殺,到全球性的暴力與腐敗,再到人類集體驕傲、想要自己「揚名」而對抗神。結果是分裂、散居和混亂。
🤝 3. 救贖的開端:揀選與應許
賴特認為,正是在人類失敗達到頂點的巴別塔之後,神啟動了祂的救贖計劃,而這個計劃的模式令人驚訝。
亞伯拉罕之約(創12:1-3):神的解決方案不是毀滅,而是揀選和立約。祂呼召亞伯拉罕(亞伯蘭),並給他一個應許: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 → 解決「死亡」的問題。
「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 → 解決「巴別塔」人想要靠自己揚名的問題。
「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 這是終極目標!神不是要放棄萬國,而是要透過亞伯拉罕的這個家族,去恢復對萬國的祝福。
信心與稱義:賴特指出,保羅在《羅馬書》第四章中強調,亞伯拉罕 「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創15:6)。這奠定了因信稱義的古老基礎。亞伯拉罕的信,是對神應許的信靠,這使他成為神家裡的人。
約瑟:預表性的救贖:賴特看到,約瑟的故事展示了神如何透過一個人的受苦和被高升,來拯救祂的子民,甚至包括外邦人(埃及)。這是一個關於未來那位真正「亞伯拉罕的後裔」將要成就之事的預表。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創世記》是:
一個關於世界起源和問題根源的權威故事。
一個關於神對世界不離不棄之愛的故事,即使在人失敗後,祂仍主動展開救贖。
一個關於「揀選」目的的故事:神揀選一個家族,不是為了排除他人,而是為了最終透過這個家族(及其後裔彌賽亞耶穌)來醫治和祝福全地。
它邀請我們看到,我們今天所信的福音,其根源深植於《創世記》的土壤中:神決意要透過祂所揀選的子民,修復祂對整個創造的美好心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