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聖經研究中的核心問題。所謂的「申命記派歷史」提出的「以色列問題」,指的是一套貫穿於《舊約》中從《約書亞記》到《列王紀》的歷史敘事,對以色列民族興衰所提出的神學解釋。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偉大的大衛王朝會滅亡?為什麼上帝應許的「應許之地」會失去,導致以色列和猶大兩國先後被擄?
「申命記派歷史」的作者(或學派)透過他們編輯的歷史材料,給出了一個清晰而一致的答案。
1. 什麼是「申命記派歷史」?
首先,我們需要簡單了解什麼是「申命記派歷史」。
定義:這是一個聖經研究的學術假說,認為《舊約》中的《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和《列王紀》這六卷書,是由同一群深受《申命記》神學思想影響的編輯者(被稱為「申命記派」),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通常認為是巴比倫之囚時期,約公元前6世紀)編纂而成的。
核心特徵:這幾卷書不是客觀的現代史書,而是帶有強烈神學目的的歷史敘事。它們使用統一的語言、主題和評判標準,來解釋以色列的歷史。
2. 「以色列問題」的具體內容
申命記派歷史所提出的「問題」,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層面:
神學悖論:耶和華上帝是信實的,祂曾與大衛立下「永約」(撒母耳記下7章),也將迦南地應許給以色列祖先。為什麼這位信實的上帝會允許大衛王朝覆滅、聖殿被毀、百姓被擄至外邦?這是否意味著上帝失敗了,或者祂背棄了諾言?
歷史現實:從輝煌的聯合王國(大衛、所羅門時期)到分裂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再到北國被亞述滅亡(公元前722年),最後南國被巴比倫滅亡(公元前586年),這條明顯的「下坡路」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民族身份危機:亡國被擄對以色列人的信仰是毀滅性打擊。他們需要回答:我們是誰?我們與耶和華的關係還存在嗎?為什麼我們的命運如此悲慘?
3. 申命記派歷史的答案:一個清晰的神學框架
申命記派歷史的作者們給出的答案並非隱晦的,而是反覆、清晰地貫穿在整個敘事中。其核心邏輯建立在《申命記》所設立的神學因果律之上:
順服 → 蒙福 | 悖逆 → 受咒詛
這個框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 堅守「西奈之約」而非「大衛之約」
雖然上帝與大衛立約,但申命記派歷史強調,這個王朝的存續取決於他們是否遵守更根本的「西奈之約」(即摩西之約,其精義總結在《申命記》中)。
忠於耶和華,遵行律法 → 國家興盛,長久居住於應許之地。
崇拜偶像,違背律法 → 災禍、戰爭、最終被擄。
b. 集中敬拜的中心化法則
《申命記》12章強調,敬拜耶和華必須在「耶和華你上帝所選擇的地方」,即後來的耶路撒冷聖殿。因此,申命記派歷史用這個標準來評判所有的君王:
正面評價:像希西家、約西亞這樣的王,被稱讚是因為他們廢去邱壇(各地分散的祭壇),潔淨聖殿,帶領百姓回歸耶路撒冷的集中敬拜。
負面評價:耶羅波安一世因為怕百姓去耶路撒冷敬拜而叛變,就在但和伯特利設立金牛犢,這件事被稱為「耶羅波安使以色列陷在罪裡的那罪」,成為北國以色列所有邪惡君王的標籤。
c. 領袖的興衰作為範例
整個歷史敘事通過領袖的成敗來印證這個神學框架:
約書亞:順服,帶領以色列人成功進入應許之地。
士師時代:形成一個「犯罪 → 受壓制 → 呼求 → 蒙拯救 → 再犯罪」的循環,展示了沒有王時,百姓因不忠而導致的混亂。
大衛:被塑造成近乎理想的君王典範(儘管有過失,但他總是悔改),因為他「心裡誠實,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
所羅門:早期順服,國家極其興盛;晚年因娶外邦妃嬪而隨從別神,導致王國分裂。他的生平是「順服蒙福,悖逆招禍」的典型。
南北國諸王:每個王都被用一個標準公式來評判:「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惡的事」。北國所有的王都被評為「惡」,因為他們延續了耶羅波安的罪。南國只有少數幾個王(如希西家、約西亞)被評為「正」。
d. 先知的核心角色
申命記派歷史中,先知(如以利亞、以利沙、以賽亞等)是上帝話語的代言人,不斷地向君王和百姓發出警告,呼籲他們回轉。他們預言的應驗(特別是災禍的預言)證明了上帝話語的真實性和歷史進程在祂的掌管之下。
4. 結論:申命記派歷史的解答與目的
總結來說,申命記派歷史對「以色列問題」的解答是:
以色列和猶大的滅亡,不是因為上帝失敗或失信,恰恰是因為祂信實地執行了《申命記》中早已明確警告的咒詛。 災禍的根源在於以色列人自己持續、頑梗地悖逆,崇拜偶像,離棄與上帝所立的約。
這個答案在巴比倫之囚的歷史背景下,具有極其重要的牧養和神學意義:
解釋苦難:它告訴被擄的百姓,他們目前的苦難並非無意義,而是他們祖先和他們自己犯罪的必然結果。這避免了信仰的崩潰。
維護上帝的公義與主權:它維護了上帝的公義(賞罰分明)和主權(歷史在祂掌管之中),將悲劇的責任從上帝身上轉移到人身上。
提供盼望:如果災禍是因違約而來,那麼悔改和歸向上帝,就可能帶來新的出路。這為後來「歸回」的歷史和先知書中「新約」的盼望(如耶利米書31章)埋下了伏筆。
因此,申命記派歷史不僅是記錄歷史,更是一份充滿神學深意的「國家診斷書」和「信仰呼籲書」,旨在讓後世(尤其是被擄歸回後的群體)從歷史中汲取教訓,明白與上帝關係的真正基礎在於對盟約的忠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