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 賴特對《提多書》的解读非常務實且富有洞見。他並不將這封簡短的書信視為次要,而是看作保羅針對特定情境的牧養策略,旨在在一個充滿異教文化的社會中,建立健康、有見證的教會群體。
賴特認為,《提多書》的核心在於 「將純正的教義與敬虔的行為結合起來」 。福音真理必須轉化為具體的、可見的社群生活,從而為神的恩典作「廣告」。
下圖梳理了賴特解讀《提多書》的核心框架:
flowchart TD A[“N.T. 賴特眼中的<br>提多書”] --> B[“核心信息:<br>純正教導產生敬虔生活”] B --> C B --> D B --> E subgraph C [“教義的目標:<br>敬虔的實踐”] C1[“認識真理,<br>活出敬虔”] C2[“抵擋虛空話語<br>與律法主義”] C3[“等候有福的盼望”] end subgraph D [“有秩序的見證:<br>在克理特社會中”] D1[“設立可靠的領袖”] D2[“活出“新創造”的<br>群體倫理”] D3[“顯為純潔與順服”] end subgraph E [“福音的社會效應:<br>行善與預備善工”] E1[“留心行善,<br>免於無用”] E2[“活出神子民<br>應有的樣式”] E3[“在主裡有分”] end
以下是這些主題的詳細闡述:
🧠 1. 教義的目標:敬虔的實踐
賴特強調,保羅在《提多書》中一再將「純正的教訓」與「敬虔的生活」緊密相連。正確的神學不是為了智力遊戲,而是為了塑造一種與福音相稱的生命品格。
「照著我們可敬虔的真理的知識」(多1:1):保羅的使徒職分是基於對真理的認識,而這真理的本質是導向敬虔的。
「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多1:9)長老/監督的資格之一,就是能用純正的教導來建立人並駁倒錯謬。
「你所要講的,總要合乎那純正的道理。」(多2:1)提多教導的內容必須純正。
🏛️ 2. 有秩序的見證:在克理特社會中
賴特特別注意到《提多書》所處的獨特文化背景——克里特島。保羅甚至引用了當地一位先知的話:「克里特人常說謊話,乃是惡獸,又饞又懶。」(多1:12)
設立可靠的領袖(多1:5-9):在這樣一個道德敗壞的文化中,教會領袖必須具備無可指摘的品格,成為對照性的見證。他們的管理能力(「樂意接待遠人,好善、莊重、公平、聖潔、節制」)至關重要,因為他們要管理神的家。
活出「新創造」的群體倫理(多2:1-10; 3:1-2):保羅對不同群體(老年人、少年婦人、少年人、僕人)給出具體的倫理指導。賴特認為,這不是隨意的道德規條,而是活出「新創造」生命的具體方式。例如,僕人的順服和誠實,可以「尊榮我們救主神的道」;信徒順服掌權者,預備行各樣善事,不說讒言,這本身就是在敵對文化中為福音作強有力的見證。
✨ 3. 福音的社會效應:行善與預備善工
「行善」是《提多書》的一個關鍵詞。賴特認為,這不僅是個人道德,更是福音帶來的社會性效應,是神子民在世上理應結出的果子。
「留心行正經的事業」(多3:8, 14):保羅兩次強調,要「留心行善」或「行正經的事業」,免得「不結果子」。這表明善行是基督徒生命自然而必要的流露,是福音改變大能的證明。
「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多3:1):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教會群體應當成為社會中一股行善的力量。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提多書》是:
一份針對文化挑戰的實用牧養手冊。
一個將正統信仰(right belief)與正統實踐(right practice)緊密結合的神學範例。
一聲呼召,要教會在公共領域中,透過敬虔、順服和行善,活出「有福的盼望」,從而為神的恩典作美好的廣告。
它邀請今天的教會,在一個道德混亂的後現代社會中,不僅要持守真理,更要讓真理在我們群體的共同生活中,成為可見、可觸、可信的見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