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0, 2025

時代主義對華人教會的影響

 時代主義(Dispensationalism)是19世紀以來對華人教會影響深遠的神學思想,尤其透過《聖經》註釋、宣教運動和普及性教材(如《斯科菲爾德註釋聖經》)傳入華人教會。以下從歷史、教義、實踐三個層面分析其影響:


一、歷史背景與傳播途徑

  1. 西方宣教士的引介
    19世紀至20世紀初,許多來華的英美宣教士(如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雖未強調時代主義,但受時代主義影響的基要派宣教士在華大量分發《斯科菲爾德註釋聖經》,這成為華人教會接受時代主義的關鍵媒介。

  2. 華人神學教育的接受
    早期華人神學院(如臺北的華神、香港的建道學院)課程中,時代主義的末世論和《聖經》解釋法被納入教材,影響一代華人教牧。例如,賈玉銘、王明道等早期領袖的著作中可見時代主義痕跡。

  3. 與基要主義的結合
    20世紀華人教會面對現代主義衝擊時,時代主義對《聖經》無誤的堅持和清晰的末世框架,成為抵抗自由神學的工具,強化教會的基要立場。


二、教義與神學影響

  1. 末世論成為焦點
    時代主義強調「前千禧年觀」和「災前被提」,使末世議題(如以色列復國、敵基督出現)成為華人教會講台常見主題。例如,1970年代以賽亞·林道亮的《預言與預表》等著作廣為流傳。

  2. 字面解經與預表解釋
    時代主義主張按字面意義解釋預言(尤其但以理書和啟示錄),推動華人教會傾向「字面解經」,但同時衍生出對預言過度具體化的現象(如推測世界末日時間)。

  3. 以色列與教會的區分
    時代主義嚴格區分「以色列」與「教會」,影響華人教會對以色列的態度,部分教會積極支持以色列,視其為神末世計劃的核心。


三、實踐與文化層面的影響

  1. 信徒的末世世界觀
    時代主義強化「世界趨向邪惡」的觀念,導致部分華人信徒對社會參與持保留態度,側重個人得救與傳福音,而非社會改革。

  2. 福音派機構的推動
    華人福音機構(如遠東廣播公司、導航會)的培訓材料中,時代主義的救恩觀和末世論被廣泛使用,進一步普及相關思想。

  3. 本土化過程中的調整
    部分華人神學家(如陳終道)嘗試將時代主義與華人處境結合,提出「中庸時代主義」,避免極端的預言推測,強調實踐倫理。


四、當代的反思與挑戰

  1. 與改革宗神學的對話
    21世紀以來,華人教會受改革神學影響,開始批判時代主義的二元論(如自然界與恩典界對立),並強調「聖約神學」的整體救恩歷史。

  2. 對社會責任的重新關注
    年輕一代華人教會領袖批評時代主義的「逃避現世」傾向,轉而推動文化使命與公共神學,例如臺灣的「標竿教會」和香港的「突破運動」。

  3. 釋經學的爭議
    時代主義對預言的機械式解經受到質疑,華人聖經學者(如賴建國)提倡以「文學脈絡」和「新舊約延續性」平衡極端時代主義觀點。


結論

時代主義為華人教會提供了一套清晰易懂的末世框架,在動盪歷史中強化信徒的終末盼望,但其過度側重預言推測和二元論,也限制教會在社會中的參與。當代華人教會正逐步走出時代主義的單一影響,朝向更整全的神學視野發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