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深入且精彩的問題,探討了N.T.賴特神學框架中幾個核心要素的關係。我們可以將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理解為一個層層遞進的結構:
「申命記派歷史」 為敘事提供了聖經內的基礎架構;
而N.T.賴特則將這個敘事置於其宏大的救贖歷史劇本中,並賦予其神學上的終極實現。
下圖清晰地展示了這三者的互動關係:
flowchart TD subgraph A [申命記派歷史] direction TB C[申命記] --> D[約書亞記<br>與士師記<br>(成功與失敗)] D --> E[撒母耳記<br>與列王紀<br>(王朝興衰)] E --> F[被擄與流亡<br>(詛咒實現)] end subgraph B [賴特的敘事神學] direction TB G[五幕劇<br>創造-墮落-以色列-耶穌-新教會] --> H[核心問題<br>神如何透過以色列<br>修復墮落的世界?] H --> I[耶穌作為<br>“真以色列”<br>實現敘事] end A -- 提供舊約敘事原型 --> B B -- 詮釋並完成 --> A
接下來,我們進行詳細的解釋:
1. 什麼是「申命記派歷史」?
這是一個聖經研究中的學術理論,認為《舊約》中的申命記、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這六卷書,是由一群受《申命記》思想影響的編輯者(可能在被擄時期)編纂而成的一個連貫的歷史敘事。
這個敘事的核心邏輯是一個神學因果律,建立在《申命記》的盟約框架上:
順服盟約 → 蒙福(得地、平安、興盛)
悖逆盟約(拜偶像、行不義)→ 受咒詛(戰爭、饑荒、最終被擄、失去土地)
整個以色列歷史,從進入應許之地到最終失去應許之地,被呈現為一個不斷背約、先知警告、最終審判實現的悲劇循環。被擄是這個敘事的高潮與結局,證明了以色列無法靠自身遵守盟約。
2. 什麼是「敘事神學」?
敘事神學是一種神學方法,強調信仰是嵌入在一個故事中的。基督教不是一套抽象教條的集合,而是一個關於上帝與世界之關係的宏大敘事。這個敘事有開端(創造)、有衝突(墮落)、有發展(以色列的呼召)、有高潮(耶穌的生、死、復活)、有結局(新天新地)。
N.T. 賴特是當代敘事神學最重要的倡導者之一。他將整個聖經描繪成一個五幕劇:
創造
墮落
以色列的故事
耶穌的故事
教會的故事
3. 三者的深刻關係
現在我們來看賴特如何將「申命記派歷史」整合進他的「敘事神學」中:
a. 「申命記派歷史」是「以色列故事」的骨幹
在賴特的五幕劇中,第三幕「以色列的故事」其核心情節就是由「申命記派歷史」所定義的。這個故事說明了:
神的信實:祂始終持守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
人的失敗:以色列作為「亞當的後裔」(全人類的代表),未能完成神交給亞當的使命——治理全地、成為神的代表;他們也未能履行其作為選民的呼召——成為萬國的光,反而自己也深陷於「亞當」的罪中。
問題的加劇:律法(盟約)指出了道路,但無法給予生命和能力,反而凸顯了罪的權勢(參照羅馬書7章)。因此,「申命記派歷史」以被擄作為結局,暴露了人類問題的深層次性:需要的不只是回歸,而是救贖;不是新的律法,而是新的心。
b. 賴特對「申命記派歷史」的詮釋:敘事走向死胡同
賴特提出一個關鍵論點: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人(包括耶穌時代的許多人)將自己視為仍然處於「申命記派歷史」的敘事中,即仍然處於「被擄」狀態。雖然他們已從巴比倫回歸,但先知預言中真正的歸回、民族的復興、外邦人的歸順、耶和華的親自作王並未實現(他們仍被異族統治)。因此,他們在期待一個終極的出埃及、終極的歸回。
這個「未完成的敘事」和「被擄的心態」成為了新約的背景。人們在問:「我們要等到幾時呢?」「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此時嗎?」
c. 耶穌作為敘事的解答與高潮
這正是賴特神學最精彩的部分:耶穌的來臨,正是要為這個陷入死胡同的「以色列故事」帶來解答,並將其推向高潮。
耶穌是真正的以色列:正如以色列在曠野受試探四十天,耶穌在曠野受試探四十晝夜。但當以色列失敗時,耶穌得勝了。祂代表了順服的以色列,活出了盟約所要求的生活。
耶穌承受了終極的「被擄」:在十字架上,耶穌承擔了以色列因悖逆所招致的終極咒詛(申命記21:23)。祂代表整個民族,承受了盟約的刑罰。
復活是「出埃及」與「歸回」的實現:耶穌的復活是新的創造的開始,是戰勝罪與死亡的勝利,是真正的「出埃及」和從被擄中的「歸回」。祂開啟了神應許的新約(耶利米書31:31-34),在這個約中,律法寫在心上,罪得赦免。
總結
三者關係可以這樣概括:
「申命記派歷史」 提供了舊約中關於以色列失敗與盼望的經典敘事版本。
N.T. 賴特的「敘事神學」 將這個版本視為其宏大五幕劇中第三幕(以色列)的核心情節,並指出這個情節因以色列的失敗而走向了死胡同(被擄),創造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張力。
賴特認為,耶穌基督的生、死與復活,正是這個敘事的解答與終極實現。耶穌完成了以色列的使命,承受了以色列的咒詛,並開啟了神為全世界所預備的新創造。
因此,不理解「申命記派歷史」的敘事和其提出的問題,就難以完全理解賴特為何如此強調耶穌是「真以色列」,以及祂的事工如何應驗了舊約的盼望。這三者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賴特對聖經救贖歷史的深刻解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