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1, 2025

N T Wright 看馬可福音

 N. T. 賴特對《馬可福音》的解讀同樣深刻且充滿洞見。他將《馬可福音》視為一部充滿緊迫感、挑戰性,並旨在顛覆讀者世界觀的敘事。賴特認為,馬可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提供一份平淡的傳記,而是為了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如果耶穌是神,那麼祂為什麼是作為一個受苦、受死的彌賽亞來到世界的?

以下是賴特解讀《馬可福音》的幾個核心主題:

1. 彌賽亞的秘密:一個被顛覆的王者形象

「彌賽亞的秘密」是《馬可福音》的一個著名文學特徵,而賴特為其賦予了深刻的神學意義。

  • 錯誤的期待:第一世紀的猶太人期待一位能推翻羅馬統治、建立地上政治王國的軍事性彌賽亞。

  • 耶穌的真正身份:耶穌確實是彌賽亞(基督),但祂的彌賽亞身份是通過受苦、服事和死亡來定義的。因此,祂多次禁止人們宣揚祂的身份(可 1:44; 5:43; 8:30),不是因為祂不是彌賽亞,而是因為人們會用錯誤的方式來理解祂

  • 關鍵的轉折點(可 8:27-33):當彼得終於承認耶穌是基督後,耶穌立即開始預言自己的受難和復活。彼得對此表示反對,這證明了他們所理解的「基督」仍然是那個得勝的君王。耶穌責備撒但,表明「受苦的彌賽亞」這一概念本身就是與仇敵權勢的正面衝突

2. 神的國在行動中臨到

賴特強調,《馬可福音》中的神國不是一套抽象教義,而是在耶穌的事工中爆炸性地臨在

  • 權柄的彰顯:耶穌用權柄教導、趕鬼、醫病、赦罪、掌管自然(可 1:27; 2:10; 4:39)。這些神蹟不是魔術,而是「神的統治正在入侵這個被罪惡和死亡佔據的世界」的實質性證據。它們是小規模的、預告性的,表明神的拯救正在成為現實。

  • 比喻的目的:耶穌用比喻(可 4 章)不是為了把道理說得更明白,而是作為一種審判工具——向虛心的人顯明真理,向剛硬的人隱藏真理(可 4:11-12)。這標誌著神國來臨所引發的危機與分別

3. 十字架:不是悲劇,而是加冕禮

對賴特而言,《馬可福音》的整個敘事都指向十字架,而十字架是耶穌作王的悖論式彰顯

  • 通往十字架的道路:從第八章之後,福音書的敘事就堅定地走向耶路撒冷和十字架。門徒們一直在誤解,他們爭論誰為大(可 9:33-34; 10:35-37),而耶穌則教導他們,真正的偉大在於服事,甚至捨命(可 10:45)

  • 羅馬百夫長的宣告(可 15:39):這是全卷書的高潮。當一個外邦軍人看著被折磨、羞辱至死的耶穌時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 賴特認為,這不是一個諷刺,而是馬可想讓讀者得出的唯一正確結論。在世界的眼中,十字架是失敗的終極象徵;但在神的國度裡,它正是神兒子得榮耀、擊敗罪惡與死亡的時刻。耶穌正是在祂看起來最不像王的時候,真正地成為了王。

4. 門徒的失敗與盼望的微光

賴特指出,馬可對門徒的描繪異常直率,他們從頭到尾都在困惑、害怕和失敗。

  • 代表性的失敗:他們在風浪中害怕(可 4:40),無法趕鬼(可 9:18),最後全都逃離(可 14:50),彼得三次否認主(可 14:66-72)。這表明,依靠人的傳統和理解力,根本無法認識這位受苦的彌賽亞

  • 給讀者的挑戰:馬可如此描繪門徒,是為了挑戰他的讀者:你會比他們做得更好嗎?你是否也期待一個不需經過十字架的、得勝的彌賽亞?你是否真正明白,作門徒意味著背起你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祂?

  • 開放的結局(可 16:1-8):賴特認為,馬可福音原始的結尾(16:8)——婦女們因為害怕什麼也不告訴人——並非一個錯誤,而是一個極具力量的文學手法。它將這個問題拋給了讀者:「她們最終保持了沉默,但你呢? 你現在知道了空墳墓和復活的消息,你會怎麼做?你會去告訴門徒和彼得,並去加利利見祂嗎?」 這個結局迫使每個讀者作出自己的回應。

總結

在 N. T. 賴特的解讀下,《馬可福音》是一卷充滿張力、挑戰和顛覆性力量的福音書。它向我們呈現了一個與我們所有天然宗教本能相反的真理:神的國透過服事而非武力來建立;神的彌賽亞透過受死而非殺敵來作王;真正的門徒身份透過捨己而非自保來獲得。

它邀請我們放下對權力和成功的幻想,去認識並跟隨那位在十字架上被釘,卻因此征服了世界的、真正的君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