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賴特(或稱湯姆·賴特)的巨著《新約與神的子民》是他里程碑式的系列 「基督教起源與上帝之問」 的第一卷。
這本書並非直接探討「時代主義」,而是從根本上重塑我們閱讀新約的框架,而這個新框架對時代主義的許多預設提出了強而有力的挑戰。
以下是《新約與神的子民》的核心論點,以及它如何從根基上回應並修正了時代主義對華人教會的影響。
本書的核心主題:一個關於「故事」的框架
賴特認為,要理解新約,不能只是把它當作一本神學命題彙編或預言解碼書。我們必須將它置於一個宏大的故事 中——即第一世紀猶太人所理解的那個關於以色列的故事。
未完成的故事:第一世紀的猶太人普遍相信,他們正活在《舊約》所記載的上帝故事中,但這個故事還沒有完成。他們處於被擄歸回後的狀態,但真正的歸回並未完全實現(政治上仍被羅馬奴役,屬靈上未完全復興)。他們在期盼故事的高潮:上帝的介入、彌賽亞的來臨、對邪惡的最終審判、以及以色列的全面復興。
單一計劃的上帝:與時代主義將歷史分割成多個無關的「時代」不同,賴特強調上帝的救贖計劃是單一且連貫的。這個計劃是透過亞伯拉罕的後裔來祝福萬國,並解決自亞當以來罪惡入侵世界的問題。
賴特對時代主義的關鍵性修正
| 時代主義的觀點 | N.T. 賴特在《新約與神的子民》中的回應 |
|---|---|
| 嚴格區分「以色列」與「教會」 | 教會是「真以色列」的延續與實現。耶穌自己作為「真正的以色列」,完成了以色列的使命。所有在基督裡的人(無論猶太人或外邦人)都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是這個重新定義的上帝子民。教會不是「Plan B」,而是上帝對以色列應許的終極實現。 |
| 焦點在「天堂」的救贖 | 焦點在「新創造」的救贖。救恩不是「離開世界去天堂」,而是上帝更新並救贖祂的整個創造。復活的身體需要一個更新的地球來居住。這糾正了時代主義導致的「逃避現世」的心態。 |
| 律法與恩典的對立 | 律法在其敘事中有其正當位置。律法不是為了讓人憑行為得救,而是為了界定以色列,使其成為萬國的光,並顯明罪。在基督裡,律法的這個功用達成了,其精義(愛神愛人)在聖靈的能力下被實現。 |
| 解經側重預言應驗的「對號入座」 | 解經側重「敘事應驗」與「重新定義」。新約作者不是在簡單地「應驗」舊約預言,而是在宣告:耶穌的生、死、復活和聖靈的降臨,正是以色列整個故事所指向的高潮。許多舊約概念(如聖殿、律法、彌賽亞、上帝的子民)在耶穌身上被重新定義和實現了。 |
| 末世論等於「世界末日時間表」 | 末世論是「已然未然」。耶穌的來臨開啟了「末後的日子」。上帝的國度已經在耶穌身上「已然」 闖入這個世界(勝過罪惡、疾病、魔鬼),但尚未「未然」 完全實現(死亡、邪惡仍在)。教會活在這個張力中,不是被動等待被提,而是積極參與上帝更新世界的事工。 |
對華人教會的具體意義
從預言猜測轉向使命實踐:賴特的框架將華人教會從對預言細節的過度關注中釋放出來,轉向一個更宏大的視野:教會作為上帝在世的代理者,承擔著治理、修復、傳揚福音的「新創造」使命。這為文化使命、社會關懷和公共參與提供了堅實的神學基礎。
重建穩固的歷史觀:他強調新約是扎根於第一世紀猶太歷史的文獻,這幫助華人信徒抵禦將聖經「去歷史化」的傾向(無論是自由派還是基要派的某些形式),讓我們更忠實地理解經文原意。
深化聖經的連貫性:賴特展示了從舊約到新約那壯麗而連貫的敘事。這能幫助華人教會更好地宣講整本聖經,避免將舊約僅僅當作道德故事或預言謎題。
提供與改革宗對話的橋樑:賴特的神學在某種程度上綜合了英國聖公會的禮儀傳統、對歷史的關注,以及改革宗對「上帝故事」的強調。他為華人教會中改革宗與時代主義的對話提供了一個豐富的第三選擇。
結論
N.T. 賴特的《新約與神的子民》並未直接點名批判時代主義,但它提供了一個更古老、更符合第一世紀猶太背景、也更整全的敘事框架來解讀新約。這個框架從根本上動搖了時代主義的神學根基,特別是它對以色列/教會的二分法、其消極的末世論、以及對上帝救贖計劃的碎片化解讀。
對於受時代主義影響深遠的華人教會而言,理解和吸收賴特的思想,有助於從一個有時過於狹隘和消極的神學體系,轉向一個以上帝透過耶�基督救贖萬有為中心的、更宏大、更積極、更注重使命的聖經世界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