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7, 2025

漢斯·弗萊(Hans Frei,1922-1988)

 漢斯·弗萊(Hans Frei,1922-1988)是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耶魯學派神學家,他的著作《聖經敘事的失落》重塑了許多人閱讀聖經的方式。

他主要回應的問題是:在現代世界中,我們應該如何閱讀聖經?

下圖梳理了弗萊思想的核心框架與影響:

flowchart TD
    subgraph A[歷史背景<br>現代性的挑戰]
        direction LR
        A1[歷史批判法] --> A2[將聖經“去神話化”]
        A2 --> A3[導致信仰與<br>歷史真實性掛鉤]
    end

    A --> B[弗萊的核心主張<br>回歸“敘事本身”]

    B --> C{兩種閱讀模式}
    C --> C1[類型一:敘事優先<br>(弗萊倡導)]
    C --> C2[類型二:意義外求<br>(弗萊批判)]

    subgraph D[類型一細節]
        D1[“敘事實體”<br>故事世界自成體系]
        D2[“現實主義敘事”<br>細節賦予世界真實性]
        D3[閱讀如同“進入故事世界”<br>被其塑造身份與現實]
    end

    C1 --> D

    subgraph E[類型二細節<br>弗萊稱之為“意義的顛倒”]
        E1[歷史化閱讀<br>“故事是否真的發生?”]
        E2[寓意化閱讀<br>“故事背後的抽象道理?”]
    end

    C2 --> E

    D --> F[最終目標<br>讓聖經敘事<br>為讀者提供世界觀]

🎯 弗萊的核心論點與關鍵概念

為了更清晰地理解他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對比表格來呈現:

特性傳統歷史批判法弗萊的敘事神學
核心問題“聖經故事是否真的發生?”
“背後有哪些史料來源?”
“聖經故事本身在說什麼?”
“這個故事世界如何塑造我們?”
關注點文本背後的歷史事實(作為判斷信仰真偽的基礎)文本自身的敘事形式與世界(作為承載信仰實質的容器)
聖經地位聖經是關於神和世界的命題集史料彙編,需要外部標準來驗證。聖經是塑造群體身份的宏大敘事,其意義內在於故事本身。
閱讀方式將聖經敘事從屬於現代歷史與科學觀,導致“意義的顛倒”。讓讀者進入聖經的敘事世界,並以此來理解自身和現實。

為了充分理解他的觀點,我們需要掌握幾個關鍵概念:

  • 「敘事實體」:這是弗萊思想的核心。他認為,聖經,特別是福音書,描繪了一個連貫、穩定、自成一格的故事世界。這個世界的意義並非來自於它與外部歷史事件的對應程度,而是來自於故事內部的情節、角色和它們之間的關係。這個故事世界本身就能夠塑造讀者的現實感。

  • 「現實主義敘事」:弗萊將聖經敘事(特別是關於耶穌的故事)描述為「現實主義的」。這不是指現代小說中的「寫實主義」,而是指故事的意義與其具體的細節、情節和人物緊密相連,無法被抽離成幾個抽象的教條。故事的細節本身承載著意義。

  • 「意義的顛倒」:這是弗萊對現代釋經學的著名批判。他認為,在現代以前,人們是讓世界 進入聖經的故事 來理解現實(例如,用耶穌的故事來理解什麼是救贖)。而現代以後,人們卻讓聖經的故事 從屬於我們現代人所定義的歷史與科學世界(例如,先問「童女生子是否科學上可能?」),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顛倒」。

💎 總結與影響

總而言之,漢斯·弗萊提供了一種掙脫「歷史性」枷鎖的讀經方式。他邀請我們:
不是去驗證聖經,而是讓聖經的故事來「閱讀」我們。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敘事神學」和「後自由神學」,並為像N.T. 賴特 這樣的神學家提供了理論基礎,使他們能夠既尊重歷史研究,又強調聖經敘事本身的首要性。可以說,不理解弗萊,就很難完全理解當代英語世界福音派與主流宗派神學的許多重要討論。

聖經敘事的失落

您提到了漢斯·弗萊(Hans Frei)的里程碑式著作 《聖經敘事的失落》 。這本書的全名是 The Eclipse of Biblical Narrative: A Study in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y Hermeneutics(《聖經敘事的失落:一項對18與19世紀釋經學的研究》)。

這本書並非要「復原」某種正確的敘事,而是診斷性地分析了西方思想史上一場巨大的轉變——我們閱讀和理解聖經的方式是如何被徹底改變的。

這本書的核心論點可以通過下圖來理解:

flowebook TD
    A[前現代閱讀方式<br>讓世界進入聖經故事] --> B[穩定的聖經敘事<br>為現實提供解釋框架];
    B --> C[理解自我與世界<br>(例如:將自己的經歷<br>視為“出埃及”)];

    D[現代性挑戰<br>歷史批判法興起<br>科學世界觀主導] --> E[意義的顛倒<br>讓聖經故事<br>從屬於外部標準];

    E --> F{兩種現代路徑};
    F -- 歷史化 --> G[關注“是否發生”<br>(如:尋求歷史耶穌)];
    F -- 寓意化 --> H[抽取普遍真理<br>(如:僅保留道德教訓)];

    G & H --> I[共同結果:聖經敘事本身的失落<br>其獨特的故事世界與塑造力被邊緣化];

💡 核心概念:「意義的顛倒」

弗萊用這個詞精準地概括了這場轉變的本質:

  • 前現代閱讀(「失落」之前的狀態):人們是讓世界進入聖經的故事來理解現實。聖經的宏大敘事(從創世到終末)提供了一個普適的框架,人們用這個框架來理解自己的生命、歷史和整個世界。例如,一個清教徒會將自己從歐洲到美洲的旅程,理解為新的「出埃及記」。

  • 現代閱讀(「失落」之後的狀態):過程被顛倒了。人們開始讓聖經的故事從屬於現代人所定義的「真實世界」。這個「真實世界」是由新興的歷史科學和自然科學所界定的。於是,核心問題變成了:「聖經的故事是否以及如何與這個現代世界觀相符?」

🔍 兩種主要的現代應對策略

面對上述問題,產生了兩種主流策略,而弗萊認為這兩者都導致了敘事的失落:

  1. 歷史化

    • 做法:試圖證明聖經敘事與歷史事實相符。這催生了「歷史耶穌研究」的熱潮,其核心問題是:「這些事情真的發生過嗎?

    • 結果:信仰的基礎從故事本身的意義,轉移到了歷史證據的可證明性上。如果無法證明,敘事本身就被視為無意義或虛構。

  2. 寓意化

    • 做法:放棄敘事的歷史性,轉而從中抽取普遍的道德真理、宗教觀念或哲學洞見。故事本身只是一個外殼,裏面的「道理」才是核心。

    • 結果:聖經獨特的、具體的敘事被掏空,變成了一套抽象觀念的載體。故事本身的情節、人物和戲劇性力量喪失了。

💎 總結與影響

弗萊的診斷是:無論是試圖證明其歷史性,還是將其寓意化,現代讀者都不再居住於聖經的敘事世界之中了。那個曾經為西方文化提供基本框架的、連貫的聖經故事,其 「世界建構」 的力量已經被「失落」——彷彿被現代性的光芒所遮蔽。

他的工作不是要我們回到前現代,而是讓我們清晰地意識到這種「失落」是如何發生的,從而為一種新的、後批判的閱讀方式開闢道路,這種方式能重新發現聖經敘事本身的力量,而不是急於用它去迎合或對抗現代科學與歷史。 這為後來的「敘事神學」和「後自由神學」奠定了基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