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 賴特對《哈巴谷書》的解讀極具深度,他將其視為一部關於「在看似不公的苦難中與神摔跤」的誠實對話錄。他認為,這卷書的核心並非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展示一種在困惑和痛苦中,依然堅持信靠神的「堅韌的信心」。
賴特將哈巴谷的掙扎置於一個尖銳的神學難題中:如果神是公義的,祂為何容忍祂自己的子民(猶大)的罪惡?而當神決定採取行動時,為何會使用一個比猶大更邪惡的國家(巴比倫)作為審判的工具?
下圖梳理了賴特解讀《哈巴谷書》的核心框架:
flowchart TD A[“N.T. 賴特眼中的<br>哈巴谷書”] --> B[“核心掙扎:<br>神的公義 vs<br>世界的現實”] B --> C B --> D B --> E subgraph C [“先知的兩重抱怨:<br>從內部到外部”] C1[“第一怨: 神為何對<br>猶大的罪惡沉默?”] C2[“第二怨: 神為何使用<br>更惡的巴比倫?”] C3[““你眼目清潔, 不看邪僻<br>不看奸惡””] end subgraph D [“神的兩重回答:<br>信靠與審判”] D1[““惟義人因信得生”<br>對信心的呼召”] D2[““五個禍哉”<br>對巴比倫的審判”] D3[““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br>要充滿遍地””] end subgraph E [“信心的頂峰:<br>在絕境中的讚美”] E1[““雖然……然而”<br>信心的抉擇”] E2[““我要因耶和華歡欣””] E3[““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br>又使我穩行在高處””] end
以下是這些主題的詳細闡述:
💔 1. 先知的兩重抱怨:從內部到外部
哈巴谷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沒有代表神向百姓說話,而是代表百姓(和他自己)向神提出質疑。
第一重抱怨(哈1:2-4):哈巴谷質問神為何對猶大國內的「強暴」、「罪孽」、「毀滅和爭鬥」視而不見,保持沉默。他困惑於神的公義為何在歷史中延遲。
神的第一次回答(哈1:5-11):神的回應令人震驚:祂正在興起迦勒底人(巴比倫) 作為審判猶大的工具。神將巴比倫描述為一個殘暴、迅猛、以自身力量為神的國家。
第二重抱怨(哈1:12-2:1):這個回答引發了更深的道德困境。哈巴谷基於對神屬性的認識(「你眼目清潔,不看邪僻,不看奸惡」),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你怎能使用比我們更邪惡、更不公義的巴比倫來懲罰我們?」 這就像是用一個連環殺手來管教一個說謊的孩子。先知於是站在守望樓上,等待神的解釋。
🙏 2. 神的兩重回答:信靠與審判
神的第二次回答構成了全書的神學核心。
「惟義人因信得生」(哈2:4b):這是神對哈巴谷第一個問題(如何在這困境中生存)的回答,也是全書的鑰節。賴特對這節經文有精闢的三重解讀:
「義人」:指那些在立約關係中與神正確、對鄰舍公義的人。
「信」:指堅韌的、忠誠的信靠,即使在無法理解時,依然相信神的信實和最終的公義。
「得生」:指在當下的審判和危機中,得以存活並進入神所應許的未來。
賴特強調,這節經文後來被保羅(羅1:17; 加3:11)和希伯來書的作者(來10:38)引用,成為因信稱義教義的舊約基石。它指出,在神看似沉默或不連貫的行動中,正確的回應不是理解,而是信靠。
「五個禍哉」(哈2:6-20):這是神對哈巴谷第二個問題(巴比倫的命運)的回答。神宣告了五個「禍哉」來審判巴比倫的貪婪、暴力、不公和偶像崇拜。賴特指出,這清楚地表明:巴比倫絕非無罪,他們作為神的工具,最終自己也要因他們的惡行受到公義的審判。神的時間表與人不同,但公義必會臨到。
🎉 3. 信心的頂峰:在絕境中的讚美
哈巴谷對神的回答的回應,是舊約中最偉大的信心宣言之一。
「雖然……然而」的信心(哈3:17-19):哈巴谷描繪了一幅徹底絕望的畫面——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田地無出產、圈中絕了羊。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我因救我的神喜樂。
賴特認為,這是一種在黑暗中作出的、超越環境的抉擇。信心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在看似神缺席的處境中,依然選擇信靠祂的信實和救贖。
「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3:19)這象徵著神所賜的超越環境的穩妥、靈活和勝利。信靠神的人,即使走在最艱險的路上,也能被神托住,行走在高處。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哈巴谷書》是:
一個許可,允許信徒在困惑和痛苦中向神發出誠實的質問。
一個對「因信得生」這一核心福音真理的深刻預備:我們得救和生活的根基,在於對神的信靠,而非對環境的完全理解。
一個信心的典範:即使在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依然能因神本身而歡欣雀躍。
它邀請我們,將我們對公義的渴望和內心的困惑,都帶到那位信實的神面前,並在等待祂最終答案的過程中,學習哈巴谷那樣的信心——雖然看不見,卻依然選擇歡欣、信靠,並穩行在高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