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 賴特對《約伯記》的解讀極具深度,他將其視為一部關於「在無緣無故的苦難中,如何與神摔跤並持守信仰」的史詩級戲劇。他認為,《約伯記》的核心並非提供一個關於苦難的抽象答案,而是描繪一種在極度痛苦中與神建立的真實關係。
賴特強調,《約伯記》摧毀了那種簡單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神學(即申命記歷史觀的僵化應用),並邀請我們進入一個更宏大、更奧秘的關於神、世界和人類的視野。
下圖梳理了賴特解讀《約伯記》的核心框架:
flowchart TD A[“N.T. 賴特眼中的<br>約伯記”] --> B[“核心探索:<br>苦難中的信仰與<br>神的公義”] B --> C B --> D B --> E subgraph C [“傳統的瓦解:<br>三友的錯誤安慰”] C1[““你犯罪, 所以受苦””] C2[“僵化的因果報應觀”] C3[“約伯的堅持:<br>“我是義的!””] end subgraph D [“約伯的挑戰:<br>與神對質的勇氣”] D1[“從被動順服到<br>主動要求答案”] D2[“渴望一位“中保””] D3[““願惟願”的<br>復活盼望”] end subgraph E [“神的回答:<br>在奧秘中的相遇”] E1[“非解釋苦難原因,<br>乃展示創造榮美”] E2[“神的智慧與護理<br>超越人理解”] E3[““我從前風聞有你,<br>現在親眼看見你””] end
以下是這些主題的詳細闡述:
💔 1. 傳統的瓦解:三友的錯誤安慰
賴特指出,約伯的三個朋友代表了傳統的、僵化的神學觀。他們堅持一個簡單的公式:神是公義的 → 因此,受苦必然是犯罪的直接後果 → 所以,約伯,你一定是犯了嚴重的罪。
錯誤的邏輯:他們的神學無法容納「無辜受苦」的可能性。他們的「安慰」變成了指責和折磨,迫使約伯承認自己並不存在的罪。
約伯的反駁:約伯堅決否認他們的指控。他知道自己的苦難與他所犯的罪不成比例。他堅持自己的「義」(並非指完全無罪,而是指在與神的立約關係中是正直的)。賴特認為,約伯的堅持是對真理的維護,他拒絕為了獲得一個簡單的答案而出賣自己的良心。
傳統的破產:最終,神親自責備這三個朋友:「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伯42:7)這表明,那種機械式的報應神學在真實世界的複雜性面前是站不住腳的。
✊ 2. 約伯的挑戰:與神對質的勇氣
賴特特別欣賞約伯在苦難中表現出的屬靈勇氣。他沒有放棄信仰,而是以一種充滿激情、甚至近乎叛逆的方式緊緊抓住神。
從被動到主動:最初,約伯是順服的(「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1:21)。但隨著痛苦加劇,他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要求與神對質。他渴望一個公平的審判,要求神回答他。
渴望一位「中保」:「願有一位肯聽我!看哪,在這裡有我所劃的押,願全能者回答我!」(伯31:35)更深刻的是,他呼喊:「現今,在天有我的見證,在上有我的中保。」(伯16:19)賴特認為,這表達了一種深切的渴望,渴望一位能在神面前為他辯護的代表。這在基督身上得到了終極的應驗。
復活的盼望:「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伯19:25-26)賴特指出,這是在舊約中對死後生命最清晰的盼望之一。約伯相信,即使死亡,他與神的關係仍未結束,最終的辯白將會到來。
🌪️ 3. 神的回答:在奧秘中的相遇
神終於從旋風中回答約伯,但祂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賴特認為,這是全書的關鍵。
沒有解釋的答案:神沒有解釋苦難的原因。祂沒有告訴約伯關於天上會議的背景。相反,祂向約伯提出一連串關於創造的問題:「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伯38:4)
展示創造的奧秘與榮美:神的回答將約伯的視線從他個人的痛苦,轉向神的創造之浩瀚、複雜與美麗。祂談論星辰、海洋、野牛、河馬和鱷魚。賴特解釋,這不是在炫耀權力,而是在邀請約伯信靠那位擁有無限智慧和能力、並看顧這整個複雜世界的神。如果神能照顧鱷魚,祂難道不能照顧約伯嗎?
「親眼看見你」:神的回答滿足了約伯的渴望,但不是透過提供資訊,而是透過神的親自顯現。約伯的回應是:「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42:5)賴特強調,與神相遇本身,比得到一個關於苦難的答案更為重要。在神的同在中,他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儘管不是以他預期的方式。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約伯記》是:
一部摧毀簡化、扭曲之神學的傑作。
一個關於在黑暗中仍堅持與神摔跤、並以此為真正信心之表現的典範。
一個指向耶�基督的深刻預備:耶穌是那位無辜的受苦者,祂親身進入了世界苦難的深淵;祂也是那位真正的中保,在神面前為我們代求;祂的復活,則是對約伯之盼望的終極實現。
它邀請我們,在面對無法解釋的苦難時,不要退縮到僵化的教條中,也不要放棄信仰,而是要像約伯一樣,帶著我們所有的疑問和痛苦,勇敢地來到神面前,在祂的奧秘中尋求與祂的相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