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深刻且重要的問題,觸及了新舊約神學的連續性與發展。耶穌與申命記派歷史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引用,而是一種深層的對話、成全與轉化。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關鍵層面來探討這種關係:
1. 重申與深化申命記派的核心原則
耶穌在其教導中,重申並深化了DtrH的核心神學框架:順服上帝是蒙福的基礎。
對律法的態度:DtrH的核心是要求以色列人遵守在西奈山所立的約,具體化為申命記的律法。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明確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馬太福音5:17)。他沒有否定律法,而是將律法的要求推向極致,從外在行為深入到內在動機(如「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她犯姦淫了」馬太福音5:28)。
「盡心愛主」:耶穌在回答哪條誡命最大時,首先引用的就是申命記6:5(這是申命記派最核心的經文之一):「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馬可福音12:30)。這表明祂認同DtrH對信仰核心的定義——對上帝單一、完全的愛,這正是DtrH批判以色列人失敗的根本原因(拜偶像即是不愛神)。
2. 對DtrH「失敗模式」的回應與解決
DtrH描繪了一個不斷失敗的循環:以色列無法持守盟約,因此招致咒詛。耶穌來,正是要解決這個人類(不僅是以色列)無法靠自己守約的根本問題。
新的出埃及:DtrH的敘事始於出埃及和進入應許之地。耶穌的生平被描述為一個「新的出埃及」。例如,馬太福音描述耶穌一家逃往埃及並從埃及回來,應驗了「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何西阿書11:1,馬太福音2:15)。祂的受洗、曠野試探(40天對應40年),都影射著以色列的歷史。但關鍵在於,耶穌在曠野勝過了試探,而當年的以色列卻失敗了。祂成為了一個真正順服的真以色列人。
新的約:DtrH的結局是舊約的失敗和破裂。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明確設立了「新約」,用祂的血為印記(路加福音22:20)。這個新約應驗了耶利米書31:31-34的預言,而耶利米書正處於DtrH傳統的尾聲。耶穌帶來了一個內在的、寫在心版上的約,藉著聖靈的能力,解決了DtrH中「人心剛硬」無法守約的問題。
3. 重新定義「以色列」與「應許之地」
DtrH關注的是民族以色列和地理上的迦南地。耶穌徹底地轉化了這兩個概念。
從民族到信心的群體:耶穌和使徒們重新定義了「神的子民」。它不再僅僅基於血緣,而是基於對耶穌基督的信心。保羅在加拉太書3:29明確指出:「你們既屬於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這意味著真正的以色列是屬靈的,是由所有信靠彌賽亞耶穌的猶太人和外邦人組成的。
從地理到國度:DtrH中「失去土地」是最終的咒詛。耶穌所傳講的「神的國」或「天國」,超越了地理界限。祂對撒該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路加福音19:9)——救恩和國度臨到一個家,而不是他們奪回某塊土地。最終的應許不再是迦南地,而是新天新地(啟示錄21:1),一個終極的、被救贖的創造。
4. 對君王與聖殿的成全與超越
DtrH的核心制度是大衛王朝和耶路撒冷聖殿。耶穌以自身的身分對這兩者進行了終極的成全。
大衛的後裔:新約從一開始就宣告耶穌是「大衛的子孫」(馬太福音1:1)。祂是DtrH所期盼的那位理想的君王,完全順服天父,帶領祂的子民進入真正的安息。祂的復活被視為上帝對大衛之約的終極確認(使徒行傳13:32-34)。
聖殿的實體:DtrH中聖殿的被毀是災難性的。但耶穌指出,祂自己就是那真正的、最終的聖殿。祂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翰解釋說:「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約翰福音2:19-21)。在基督裡,上帝與人相會的地方不再是石造的殿,而是祂道成肉身的身體。因此,信徒群體(教會)也成為「聖靈的殿」(哥林多前書3:16)。
總結
耶穌與申命記派歷史的關係可以概括為:
肯定:祂肯定了DtrH對獨一真神、盟約和順服之重要性的核心洞見。
診斷:祂認同DtrH對人類(以色列作為代表)無法靠自身力量守約的診斷。
成全與轉化:祂作為那位完美的「末後的亞當」和「真以色列人」,以自身的順服與犧牲,成就了舊約所要求的義,設立了新約,並將DtrH的民族性、地域性範疇,轉化為普世性、屬靈性的現實——神的國度和在基督裡的新創造。
因此,耶穌不是簡單地重複申命記派歷史,而是站在其神學結論上(舊約已破,需要新約),並以祂自己的位格和工作,提供了那最終、決定性的解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