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6, 2025

敘事神學會支持時代主義嗎?

 這是一個非常精彩且切中要害的問題,它觸及了釋經學方法與神學體系之間的根本張力。

簡單來說,正統的敘事神學從其基本預設和方法論出發,會從根本上反對或嚴重質疑時代主義的框架。 兩者對「聖經故事」的理解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核心層面來分析:

1. 對「聖經敘事的統一性」有著根本不同的看法

  • 時代主義:其核心是「分段」。它將聖經歷史劃分為多個獨立的、互不干擾的「時代」(如律法時代、恩典時代、國度時代),每個時代有上帝不同的救贖計劃和原則。神對以色列的應許和對教會的計劃是截然分開的。

  • 敘事神學:其核心是「連貫」。它尋找的是一個單一的、連貫的、漸進發展的宏大故事,從創世記到啟示錄,所有部分都在講述同一個關於上帝與其子民和世界關係的故事。它強調新約應驗並重新詮釋舊約,而非簡單取代或擱置。

衝突點:時代主義的「分割」會破壞敘事神學所追求的「敘事連貫性」。對敘事神學家而言,將以色列和教會的故事硬生生切開,等於是把一個好劇本從中間撕成兩半,破壞了故事的整體性和角色發展的連續性。

2. 對「應許與應驗」的解釋不同

  • 時代主義:傾向於字面主義和未來主義的應驗。特別是對舊約給以色列的應許(如土地、王國),認為這些應許並未在教會中靈意化地應驗,而是會在未來千禧年,由民族性的以色列字面地實現

  • 敘事神學:強調應許在基督裡得到終極的、實質性的應驗,而這種應驗可能超越字面,具有更豐富的屬靈意義。耶穌基督是亞伯拉罕之約和大衛之約的真正繼承者和實現者,所有在基督裡的人(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組成神的子民,繼承這些應許。

衝突點:敘事神學會認為,時代主義將以色列的應許「延期」到一個未來的千禧年,實質上是否認了基督作為故事高潮的終極性,也使得從舊約到新約的敘事線索出現了斷層。

3. 對「教會與以色列」的關係理解對立

  • 時代主義:嚴格區分以色列(地上的、民族的) 和教會(屬天的、奧秘的)。教會是「時代之間的插曲」,是上帝計劃中的一個暫停或轉向。

  • 敘事神學(特別是與其緊密相連的「盟約神學」觀點):認為教會是「真以色列」,是亞伯拉罕屬靈後裔的延續,是神在舊約應許的繼承者。新約和舊約的子民同屬一個救恩盟約的群體。

衝突點:對敘事神學而言,時代主義的「兩個子民」論發明了一個聖經宏大故事本身並未提供的「情節轉折」,破壞了神子民身份的連續性。

4. 對「敘事的高潮與結局」有不同描繪

  • 時代主義:故事的高潮是基督再來,在地上建立千禧年國度,重點是實現對以色列民族的政治性、物質性應許。

  • 敘事神學:故事的高潮是基督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來臨所完成的救贖——祂的死與復活擊敗了罪與死亡,最終的新天新地是整個受造界的更新,是所有在基督裡之人共同的、終極的歸宿。重點是創造的更新,而非一個地上的過渡性王國。

衝突點:兩者對「故事究竟在講什麼」有著根本不同的理解。時代主義的結局更像是一個民族政治劇的勝利,而敘事神學的結局則是宇宙性救贖劇的完成。

結論

敘事神學作為一種方法論,本質上與時代主義的神學體系是不相容的。

一個持守敘事神學方法的學者(如 N.T. Wright)會認為時代主義:

  1. 碎片化了聖經的宏大敘事

  2. 削弱了基督事件作為故事核心高潮的地位

  3. 引入了一種聖經作者本身並未使用的釋經框架,來解讀聖經故事。

因此,雖然一個時代主義者也可能「講述」聖經故事,但他所講述的故事版本,在一個敘事神學家聽來,會是情節不連貫、角色設定矛盾、且高潮處理不當的。敘事神學會更自然地支持盟約神學已經實現/正在實現的終末論,因為這些框架更能維護聖經故事的單一性、連貫性和在基督裡的終極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