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1, 2025

N T Wright 看那鴻書

 N. T. 賴特對《那鴻書》的解讀非常謹慎且富有神學洞察力。他承認這卷書對現代讀者構成了巨大的道德難題——它幾乎完全是一首慶祝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毀滅的勝利詩歌。然而,賴特認為,我們必須將其置於更宏大的聖經敘事中,才能理解其信息。

賴特將《那鴻書》視為一篇關於「神對邪惡帝國之公義審判」的強力宣告。它的核心信息是:儘管神滿有忍耐,但祂絕非對系統性的暴力和壓迫視而不見;祂終將介入歷史,為受壓迫者伸冤,並摧殘那些以殘暴為榮的勢力。

下圖梳理了賴特解讀《那鴻書》的核心框架:

flowchart TD
    A[“N.T. 賴特眼中的<br>那鴻書”] --> B[“核心主題:<br>神對邪惡帝國<br>的公義審判”]
    
    B --> C
    B --> D
    B --> E
    
    subgraph C [“神的屬性:<br>忌邪與施報的神”]
        C1[““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
        C2[““不輕易發怒”<br>與審判的延遲”]
        C3[““他本為善”<br>審判是善的作為”]
    end
    
    subgraph D [“尼尼微的罪行:<br>系統性的暴力”]
        D1[““流人血的城””]
        D2[““充滿謊詐和強暴””]
        D3[““萬軍之耶和華說:<br>我與你為敵””]
    end
    
    subgraph E [《那鴻書》在<br>聖經敘事中的位置]
        E1[《約拿書》的後續:<br>悔改的短暫與<br>邪惡的復萌]
        E2[《哈巴谷書》的前奏:<br>神如何使用<br>更邪惡的工具?]
        E3[指向最終的審判:<br>神在基督裡<br>對一切邪惡的勝利]
    end

以下是這些主題的詳細闡述:

⚖️ 1. 神的屬性:忌邪與施報的神

《那鴻書》開篇就闡明了神的屬性,賴特認為這是理解全書的基礎。

  • 「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他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鴻1:2-3):賴特解釋,這裡的「忌邪」是指神對祂的創造和立約子民有著強烈的、排他的愛與忠誠。這種愛使得祂必然反對那些破壞祂世界、傷害祂子民的邪惡。「施報」並非指個人復仇,而是指作為公義的審判者,祂必須追討罪惡,維護宇宙的道德秩序

  • 「不輕易發怒」(鴻1:3):賴特強調,神的審判並非貿然行事。亞述帝國已經橫行了幾個世紀,神忍耐寬容了很長時間(參《約拿書》中尼尼微曾暫時悔改)。審判是最後的選擇,而非首選。

  • 「他本為善」(鴻1:7):即使在嚴厲的審判宣告中,那鴻仍肯定神的「良善」。賴特認為,這表明摧毀一個以暴力為基礎的政權,本身是一種「善」的行動,是對受壓迫者的拯救。

🩸 2. 尼尼微的罪行:系統性的暴力

那鴻並非在慶祝一個普通城市的毀滅。賴特指出,尼尼微在當時是系統性邪惡的象徵

  • 「流人血的城」(鴻3:1):亞述帝國以其極端的殘暴聞名於世。他們的戰爭策略包括大規模屠殺、公開的酷刑和集體流放,以此恐嚇其他民族。

  • 「充滿謊詐和強暴」(鴻3:1):其邪惡是全面的,貫穿於其政治、外交和社會生活。

  • 「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與你為敵」(鴻2:13):這是全書的關鍵句。賴特解釋,這表明審判不是非人格化的因果報應,而是神親自、主動地介入歷史,與邪惡對抗。神站在受壓迫的猶大(鴻1:12-13, 15)一邊,對抗他們的壓迫者。

📜 3. 《那鴻書》在聖經敘事中的位置

賴特對《那鴻書》最深刻的解讀在於將其置於先知書的序列和整個救贖歷史中來理解。

  • 《約拿書》的後續:一個世紀前,尼尼微曾因約拿的傳道而悔改(拿3章)。但到了那鴻時代,他們故態復萌,甚至變本加厲。這顯示了人類邪惡的頑固性,以及若沒有內心真正的、持久的改變,外在的悔改是何等膚淺。

  • 《哈巴谷書》的前奏:那鴻面對的問題是「神為何毀滅邪惡的亞述?」,而緊隨其後的《哈巴谷書》則提出了更尖銳的問題:「神啊,你為何使用比亞述更邪惡的巴比倫來審判猶大?」這兩卷書共同探討了神公義的奧秘與複雜性。

  • 指向最終的審判:賴特認為,《那鴻書》最終指向了神在耶穌基督裡對邪惡的終極審判。十字架看似是邪惡的勝利,實則是神集中地審判了世上所有的罪惡與暴力;復活則是神對那邪惡帝國(在此指罪與死的權勢)的毀滅性勝利。因此,《那鴻書》提醒我們,神對不公不義的憤怒是真實的,並已在基督裡得到了解決。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那鴻書》是:

  • 一個對神公義屬性的嚴肅提醒,祂絕不姑息系統性的邪惡。

  • 一聲給予所有受壓迫者的安慰:他們的苦難並非被神遺忘,祂看見了,並會伸冤。

  • 一個需要透過基督的十字架來解讀的預備性啟示:它表達了對神審判邪惡的深切渴望,而這渴望只有在耶穌再來時,才會得到完全和最終的實現。

它邀請我們,在面對世界上的不公和暴力時,一方面信靠神最終的公義,另一方面也為我們的「敵人」禱告和工作,期盼他們能像最初的尼尼微一樣,抓住機會悔改,從而經歷神的憐憫,而非審判。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