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 賴特對《利未記》的解讀極具顛覆性,他成功地將這卷常被現代讀者忽略的書卷,從一套「古老詭異的律法集」轉變為關於「神與祂救贖的子民同住」的深刻神學論述。
賴特認為,《利未記》的核心並非繁文縟節,而是回答一個關鍵問題:那位聖潔的神,剛剛拯救了一群有罪的人,祂要如何與他們同住而不毀滅他們?而這群子民又當如何生活,以反映這位神的性格?
下圖梳理了賴特解讀《利未記》的核心框架:
flowchart TD A[“N.T. 賴特眼中的<br>利未記”] --> B[“核心問題:<br>聖潔的神如何與<br>有罪的子民同住?”] B --> C B --> D B --> E subgraph C [“聖潔與潔淨的<br>神學”] C1[“神的聖潔:<br>充滿萬有的生命力量”] C2[“潔淨條例:<br>在生活的每一部分<br>分別為聖”] C3[“血: 立約的生命<br>為罪付出代價”] end subgraph D [“獻祭體系:<br>修復關係的恩典途徑”] D1[“五祭: 表達敬拜<br>與處理罪”] D2[“贖罪日:<br>集體性潔淨的原型”] D3[““耶和華的節期”:<br>救恩故事的戲劇”] end subgraph E [“聖潔的子民:<br>在萬民中作見證”] E1[““你們要聖潔,<br>因為我耶和華是聖潔的””] E2[“愛人如己:<br>社會性聖潔的總綱”] E3[“地安息:<br>對整個受造界的盼望”] end
以下是這些主題的詳細闡述:
🕍 1. 聖潔與潔淨的神學
賴特強調,理解《利未記》的關鍵在於明白「聖潔」的真正含義。
神的聖潔:這並非指神在道德上的遙不可及,而是指祂是獨一無二、充滿萬有、帶著生命與秩序大能的那一位。祂的臨在既是生命的源頭,也對一切混亂、死亡(罪的終極後果)和不潔具有「排他性」。
潔淨與不潔的條例:這些條例(關於食物、疾病、身體分泌物等)並非關於衛生或迷信,而是一套象徵性的「神學語言」。其目的是教導以色列人,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從飲食到身體——都要學習區分「分別為聖歸給神」與「屬世的、指向死亡的事物」。這是要塑造一個整體性的聖潔群體。
血裡有生命:「因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給你們這血,可以在壇上為你們的生命贖罪。」(利17:11)血代表立約的生命。獻祭時灑血,象徵著立約的生命為違約的罪付上了代價,從而修復了破裂的關係。
🐑 2. 獻祭體系:修復關係的恩典途徑
賴特認為,獻祭體系是神賜下的恩典途徑,讓祂那不斷失敗的子民可以持續地活在祂的同在中。
五種祭禮:每種祭都強調了與神關係修復的不同面向:
燔祭:完全的奉獻。
素祭:感恩的奉獻。
平安祭:與神和好後的團契與歡慶。
贖罪祭與贖愆祭:針對特定之罪(無論是無意還是有意)的潔淨與遮蓋。
贖罪日(利16章):這是獻祭體系的高潮。大祭司一年一次帶著血進入至聖所,為全體百姓贖罪。賴特指出,這預表了耶穌基督作為真正的大祭司,將自己的血帶入天堂,成就了終極的、一次永遠的贖罪。
耶和華的節期(利23章):這些節期是將神的救恩故事(如逾越節)和供應(如五旬節初熟的果子)戲劇化地重演。它們教導百姓活在神的故事中,並指向在基督裡要實現的終極實體。
🌍 3. 聖潔的子民:在萬民中作見證
《利未記》的倫理教導(18-20章等)並非隨意的規則,而是一個聖潔群體的生活藍圖。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利19:2)這是全書的總綱。以色列的聖潔是使命性的:他們要被塑造,從而在萬民中反映耶和華神的性格。
「要愛人如己」(利19:18)賴特特別強調,這條「最大的誡命」之一,正是出自《利未記》。這表明社會公義和對鄰舍(包括寄居者)的愛,是聖潔的核心表現,而非邊緣事務。
安息年與禧年(利25章):土地安息,是對整個受造界將從人類的罪所帶來的勞苦中得著釋放的偉大預告。債務得免除,奴隸得自由,則展示了神對社會與經濟公義的心意。賴特認為,這指向了耶穌在拿撒勒會堂所宣告的「主的恩年」(路4:18-19)。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利未記》是:
一部關於神如何以恩典搭建橋樑,與有罪子民同住的傑作。
一個關於「透過犧牲的血來成就救贖」的預備性啟示,其終極答案在基督的十字架上。
一聲對神子民的呼召,要在個人、社會乃至經濟生活中活出聖潔,以此作為向世界所作的見證。
它邀請我們看到,在基督裡,我們蒙召成為屬神的聖潔子民(彼前2:9)。我們的生命,藉著基督的寶血得以潔淨,也靠著聖靈的大能,被塑造來反映那位聖潔之神的形象,在世上成為祂恩典與公義的展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