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看似個人化、卻深刻反映早期教會群體動力學的《約翰三書》。這卷書是「約翰書信」主題在教會內部權柄與接待事工上的具體應用。
1. 定位於救贖歷史:教會內部的權柄與衝突
歷史背景:這是一封寫給該猶的私人信件。當時,巡迴的福音教師需要當地教會的接待與支持。然而,一個名叫丟特腓的人拒絕使徒的權柄,並阻擋接待弟兄,甚至將願意接待的人趕出教會。
神學定位:本書處理了在地方教會中,如何辨別並支持真正從神而來的事工,同時應對那些濫用權柄、敵對真理的內部領袖。它是有關「教會權柄、順服與接待」的神學。
因此,《約翰三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在教會面臨內部權力濫用和分裂的威脅時,忠心的信徒當如何行,才能支持真理的事工並持守忠誠?
2. 核心神學主題:在真理中的忠心與接待
本書的核心是 「按真理而行」 的忠心,具體體現在對真理工人(巡迴傳道者)的接待上,並與濫用權柄、敵對真理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該猶的榜樣:魂興盛與按真理而行
約翰的稱讚奠定了全書的基調:
「親愛的兄弟啊,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約叁1:2)這表明真正的福樂(興盛)與魂(生命)的健康息息相關。
「有弟兄來證明你心裡存的真理,正如你按真理而行,我就甚喜樂。」(約叁1:3)
神學意義:該猶的生命特徵是「魂興盛」和「按真理而行」。他的內在生命(心裡存的真理)與外在行為(按真理而行)是一致的。這正是約翰一書所強調的「真理與行為」的統一。
B. 忠心的接待:為真理做工
約翰特別稱讚該猶在接待事工上的忠心:
「親愛的兄弟啊,凡你向作客旅之弟兄所行的都是忠心的。他們在教會面前證明了你的愛…」(約叁1:5-6)
「所以我們應該接待這樣的人,叫我們與他們一同為真理做工。」(約叁1:8)
神學意義:
接待是愛心的實踐:與約翰二書強調「拒絕接待」錯謬教師相反,接待真理的工人是愛心的具體表現。
接待是參與事工:透過接待和支持巡迴傳道人,地方信徒得以 「與他們一同為真理做工」 。這體現了教會作為一個身體的合一與配搭。
C. 丟特腓的惡行:濫用權柄與敵對真理
約翰揭露了教會內部的問題人物丟特腓:
「但丟特腓…不接待我們…並且他自己不接待弟兄,有人願意接待,他也禁止,並將接待弟兄的人趕出教會。」(約叁1:9-10)
神學意義:丟特腓的行為代表了:
對使徒權柄的抗拒:「不接待我們」可能特指拒絕約翰及其同工。
權力的專斷:他不僅自己不行,還禁止別人行善。
製造分裂:將順從真理的人趕出教會。
這顯示了教會領袖的權柄若非用於服務真理和群體,就會淪為壓制真理、鞏固個人權力的工具。
D. 低米丟的見證:行善的憑據
與丟特腓形成對比的是低米丟:
「有眾人給他(低米丟)作見證,又有真理本身給他作見證…」(約叁1:12)
神學意義:低米丟的見證是雙重的:
眾人的見證:他在群體中有美好的聲譽。
真理的見證:他的生命與真理一致,真理本身就在為他作證。
這為「按真理而行」提供了具體的榜樣和驗證標準。
結論:從《約翰三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約翰三書》,我們看到:
它揭示了教會健康的兩個關鍵:一是對真理工人(代表基督權柄)的順服與支持,二是對內部濫權者的分辨與抵擋。
它定義了真實的教會權柄:真正的屬靈權柄是為了服務真理和建造群體,而非滿足個人野心。
它強烈地指向基督為我們忠心的終極對象:
我們「按真理而行」,因為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
我們接待弟兄,因為基督說「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太10:40)。
我們在接待事工上忠心,是與基督的工人「一同為真理做工」,最終是為基督的國度效力。
《約翰三書》雖然簡短,卻為所有時代的教會提供了寶貴的鏡鑑。它鼓勵像該猶和低米丟那樣「按真理而行」 的平凡忠信者,在面對像丟特腓那樣的內部權力壓迫時,要持守對真理的忠心,並用實際行動(如接待)來支持神國的事工。它提醒我們,教會的興衰不僅在於對外禦敵,也在於內部的合一、順服與對真理的忠誠。
好的,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充滿戰鬥氣息、措辭嚴厲的《猶大書》。這卷書是新約正典中最後寫成的書卷之一,其核心是為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
1. 定位於救贖歷史:信仰的保衛戰
歷史背景:猶大(耶穌的兄弟)原本想寫關於共同救恩的信,但因教會內部出現偷著進來、將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機會的假師傅,他轉而寫下這封緊急的警告信。
神學定位:本書處於使徒時代末期,假教師的問題日益嚴重。猶大的書信與彼得後書有許多相似之處,表明這是當時教會面臨的普遍危機。其神學重點是神的審判與信徒的責任。
因此,《猶大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當教會內部出現道德敗壞、否認主權的假教師時,信徒當如何為真道爭辯,並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
2. 核心神學主題:為真道竭力争辯
本書的核心是 「爭辯」 與 「保守」 。信徒必須為那「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争辯,並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假師傅的定命:歷史的鑑戒
猶大用了舊約一連串的例子,證明神對背叛者的一貫審判:
出埃及的百姓:「主曾救了他的百姓出埃及地,後來就把那些不信的滅絕了。」(猶1:5)
不守本位的天使:「又有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主,主用鎖鍊把他們永遠拘留在黑暗裡,等候大日的審判。」(猶1:6)
所多瑪、蛾摩拉:「又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城邑的人…受永火的刑罰,作為鑑戒。」(猶1:7)
神學意義:猶大將假教師置於一個悠久的背叛傳統中。神的審判是真實且一致的,從不寬容對祂權柄的挑戰和道德的敗壞。
B. 假師傅的特徵:三方面的敗壞
猶大生動地描繪了假教師的面貌:
道德上放縱:「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猶1:4);「隨從自己的情慾而行」(猶1:16, 18)。
教義上錯謬:「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主耶穌基督。」(猶1:4)這可能指否認基督的主權或神性。
權柄上叛逆:「輕慢主治的」(猶1:8),毀謗在尊位的(猶1:8, 10)。
神學意義:錯謬的教義(否認主權)必然導致敗壞的道德(放縱情慾)和叛逆的態度(輕慢權柄)。這三者密不可分。
C. 古老的預言:使徒預言的應驗
猶大指出,假師傅的出現並非意外,而是應驗了預言:
「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曾預言這些人說:『看哪,主帶著他的千萬聖者降臨,要在眾人身上行審判…』」(猶1:14-15)此處引用次經《以諾一書》,但其神學信息與聖經整體一致。
「這就是那些引人結黨、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猶1:19)
神學意義:假教師的本質是屬血氣的、沒有聖靈的。他們的存在和結局都在神的預知和預言之中,這堅固了信徒的信心。
D. 信徒的責任:保守、憐憫、搶救
在嚴厲的警告中,猶大給出了積極的命令:
「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1:20):透過學習和持守使徒的教訓,在真道上扎根。
「在聖靈裡禱告」(猶1:20):倚靠聖靈的能力過得勝的生活。
「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猶1:21):活在神愛的領域和關係中。
「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猶1:21):持守終末的盼望。
「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猶1:22-23):
對存疑心的:要溫柔勸導。
對即將陷入錯謬的:要急切地「從火中搶救」。
對已被嚴重污染的:要「存懼怕的心憐憫」,即幫助他們,但自己要極其謹慎,避免被玷污。
神學意義:為真道爭辯,並非只有譴責,更包含對靈魂的深切憐憫和積極的搶救行動。這需要智慧和勇氣。
E. 神學的高峰:頌讚與確據
猶大書以一段偉大的頌讚作結:
「那能保守你們不失腳、叫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他榮耀之前的我們的救主—獨一的神…」(猶1:24)
神學意義:儘管信徒有責任爭辯和保守自己,但終極的保守者乃是神自己。救恩從始至終都是神的工作,祂必能成就這工,使我們在末日能無可指摘地站在祂面前。這提供了在屬靈爭戰中最終的確據和安慰。
結論:從《猶大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猶大書》,我們看到:
它呼籲一種緊迫的、爭戰性的信仰:基督教信仰需要為真理挺身而出。
它平衡了審判的嚴肅與憐憫的行動:在指出審判的同時,不忘搶救靈魂。
它強烈地指向基督為我們信仰的對象和保守者:
耶穌是我們否認的「獨一的主宰」(猶1:4)。
耶穌是帶著千萬聖者降臨施行審判的主(猶1:14-15)。
耶穌是我們所仰望之憐憫的源頭(猶1:21)。
耶穌是那位能保守我們不失腳的救主(猶1:24)。
《猶大書》是對今日教會的一劑強心針。在一個常常對錯謬妥協、對罪寬容的時代,它呼召我們要為那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争辯。它驅使我們不再作沉默的旁觀者,而是靠著聖靈,在真道上造就自己,以智慧和勇氣去憐憫、搶救那些被迷惑的人,並將最終的保守交託給那位信實的救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