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卻又充滿亮光的課題。許多人認為《利未記》充滿了繁文縟節,難以親近,但運用「聖經神學」的方法,我們能發現它並非一本過時的禮儀手冊,而是神學深度驚人、與整個聖經敘事緊密相連的關鍵書卷。
讓我們從「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利未記》。
1. 定位於救贖歷史:西奈山下的子民
「聖經神學」首先問:《利未記》在救贖故事中處於什麼位置?
承先:以色列民剛剛在《出埃及記》中憑藉逾越節羔羊之血得蒙救贖,脫離為奴之地,並在西奈山與神立約,成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出19:6)。《利未記》就是回答:這個蒙救贖、與神立約的群體,應當如何與這位聖潔的神同住?
啟後:它為即將進入應許之地、在萬民中見證耶和華的以色列社群,設立了社會與宗教生活的規範。它是「天國的憲法」雛形。
因此,《利未記》的核心問題是:在一個已經被罪玷污的世界中,聖潔的神如何與有罪的人民同住?而人民又當如何活在祂的同在中?
2. 核心神學主題:「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
這句宣言(利19:2)是《利未記》的神學心臟。神的「聖潔」並非僅指道德純淨,更是指祂的絕對獨一、與受造界分別的屬性。而「聖潔」對子民而言,是 「被分別出來歸給神」的狀態,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獻祭制度:解決罪的問題,恢復關係
《利未記》1-7章詳述五祭,這並非人賺取救恩的方法,而是基於神已施行的救贖,為蒙救贖的群體提供一條處理罪孽、恢復與神關係的途徑。
預表基督:聖經神學看見,每一種祭都指向基督在十字架上工作的不同層面:
燔祭:完全的奉獻,預表基督將自己完全無保留地獻給神。
素祭:生命的供應,預表基督完美的人性與生命。
平安祭:與神相交的團契,預表基督成就了人與神之間的和平。
贖罪祭:為特定的罪贖罪,預表基督擔當了我們的罪孽。
贖愆祭:為干犯神或人的行為賠償,預表基督為我們的過犯付上代價。
希伯來書的成全:新約明確指出,這些祭物是「影兒」,那實體卻是基督(來10:1)。基督一次永遠的獻上,成全並取代了所有舊約的獻祭(來9:26-28)。
B. 潔淨與不潔淨條例:在生命中分別為聖
《利未記》11-15章關於食物、疾病等的條例,並非現代的衛生指南,而是神學教材。它們教導以色列民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上學習分辨與分別。
神學意義:這些條例將「聖潔」這個抽象概念,具體化到飲食、身體和環境中,塑造一種「聖潔的世界觀」。它讓以色列民時刻記得自己是與萬民分別的子民。
在基督裡的成全:耶穌宣告「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可7:19),彼得在異象中也領受了同樣的真理(徒10:9-16)。這並非否定神的聖潔,而是宣告在基督裡,潔淨的源頭從外在規條轉向了內在的生命。真正的潔淨來自於信心和基督的寶血(多1:15)。
C. 贖罪日:預表終極的救贖
《利未記》16章是全書的高潮與中心。大祭司一年一次帶著血進入至聖所,為全體百姓贖罪。
預表基督:這清晰地預表了那位真正的大祭司——耶穌基督,帶著祂自己的血,進入了天上真正的聖所,為我們成就了永遠的贖罪(來9:11-12)。
代罪羔羊:兩隻公山羊的儀式,一方面用血潔淨聖所(預表贖罪),另一方面將眾民的罪孽歸在「阿撒瀉勒」的羊身上,帶到曠野(預表罪的徹底移除)。這完美地預表了基督同時擔當了我們的刑罰和移除了我們的罪孽。
D. 聖潔法典:在關係中活出聖潔
《利未記》17-27章,特別是19章,將「聖潔」從宗教儀式擴展到社會公義、鄰舍關係和道德倫理。對神聖潔的敬拜,必須體現在對人的公正與憐憫上。
結論:從《利未記》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利未記》,我們看到:
它揭示了罪的嚴重性:罪破壞了人與神的同居關係,需要流血才能贖罪。
它彰顯了神的恩典與供應:神主動提供了解決罪孽、親近祂的方法。
它強烈地預表基督:《利未記》像一幅詳盡的藍圖,其上的每一個符號——祭物、祭司、祭壇、至聖所、贖罪日——都在呼喊著一個更美的實體。當耶穌基督來到時,祂同時是:
完美的祭物,一次獻上,永遠有效。
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代表我們來到神面前。
贖罪日的實現者,帶來了終極的赦免。
聖潔的源頭,使所有信靠祂的人得以成聖。
因此,《利未記》絕非過時。它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基督救贖工作的深度與豐富性所不可或缺的詞彙和框架。它告訴我們,福音不僅是「罪得赦免」,更是「蒙召與聖潔的神同住,並在生命每個層面為祂而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