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充滿喜樂、情誼與生命見證的《腓立比書》。這卷書並非系統性的神學論著,而是在具體的處境(監獄、教會紛爭、異端攪擾)中,活生生地展現了「在基督裡」的生命如何超越一切環境。
1. 定位於救贖歷史:在患難中活出福音的生命
歷史背景:保羅在羅馬監獄中寫信給他親愛、忠心的腓立比教會,感謝他們的饋贈,並鼓勵他們在面對逼迫和內部不和時,仍要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
神學定位:本書展示了福音如何塑造一個群體和個人的身份、價值觀和生命實踐。它是在逆境中對「在基督裡」這一核心真理的實踐性詮釋。
因此,《腓立比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一個蒙福音拯救的群體,當如何在一個充滿苦難、紛爭和敵對價值觀的世界中,活出以基督為至寶、滿有喜樂且同心合意的生命?
2. 核心神學主題: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
本書的核心是 「基督中心論」 。無論是面對苦難、關係還是未來,答案都在於更深地認識、信靠並活出基督。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基督的謙卑與高升:福音的範式
保羅為了解決教會內部的驕傲與紛爭(腓2:3-4; 4:2),給出了終極的解決方案:基督的心(腓2:5)。
虛己:祂本有神的形像,卻不堅持與神同等,反而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腓2:6-7)。
順服至死:祂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8)。
神將他升為至高:因此,神將他升為至高,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2:9-11)。
神學意義:這首「基督頌」揭示了神國度的基本法則——降卑必升高。這與亞當的「自己升高與神同等」形成鮮明對比。基督是末後的亞當,透過順服與犧牲,成就了救恩,並為所有跟隨者設立了生命、關係和事奉的榜樣。
B. 因信稱義的超越性:丟棄萬事為得著基督
針對可能滲入的猶太主義者(腓3:2),保羅以自己的猶太背景為例,闡明因信稱義的絕對優越性。
過去的憑藉:他過去憑律法而有的義是「無可指摘」的(腓3:4-6)。
現在的認識:但他將這些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並且得以在他裡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腓3:7-9)。
神學意義:這是在個人經歷層面對《羅馬書》和《加拉太書》教義的印證。真正的義是神在基督裡賜下的禮物,而非人靠行為賺取的成就。
C. 認識基督的雙重目標:稱義與成聖
保羅陳明他的人生目標是「認識基督」,這包含兩個層面:
得以在他裡面(地位):藉著信,擁有祂的義(稱義,腓3:9)。
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經歷):在生命中經歷祂復活的大能,並在受苦的形狀上與祂聯合(成聖,腓3:10-11)。
神學意義:基督教信仰不僅是法庭上的宣告,更是生命關係的深入。受苦是更深入地經歷基督和效法基督的途徑。
D. 終末的盼望:標竿與獎賞
保羅將他的人生視為一場賽跑(腓3:12-14)。
「我只有一件事…向著標竿直跑」:他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
「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這獎賞是在基督審判台前生命的賞賜(林前3:14-15),即與基督更深的親密和更大的託付。
「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腓3:20):信徒真正的身份和歸屬是天上,這使他們能輕看地上的苦難,並等候救主的再來。
神學意義:終末的盼望(基督再來、身體得贖)是信徒在今生持守喜樂、奔跑天路的動力。
E. 在基督裡的喜樂與平安
「喜樂」和「歡喜」是本書的關鍵詞(出現超過16次)。這種喜樂的秘訣在於: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6-7)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
神學意義:在基督裡的喜樂和平安,是一種超越環境的、基於神信實的內在狀態,它透過禱告和信靠而持續。
結論:從《腓立比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腓立比書》,我們看到:
它呈現了一幅「在基督裡」生命的生動畫卷:這種生命以基督為至寶,以福音為中心,以謙卑為記號,以喜樂為特質。
它提供了在苦難和紛爭中生活的神學:透過效法基督的謙卑與順服,並仰望終末的獎賞。
它強烈地指向基督為生命的範例、動力和目標:
耶穌是謙卑順服的完美典範。
耶穌是我們稱義的根基。
耶穌是我們成聖的目標和對象(「得以認識基督」)。
耶穌是我們喜樂與平安的源頭。
耶穌是我們盼望的內容(「等候救主」)。
《腓立比書》邀請我們評估我們的生命:對我們而言,基督是否是那至寶,以致我們願意為祂看萬事如糞土? 它驅使我們不再專注於自己的處境和權利,而是定睛於那位為我們捨己的基督,並在跟隨祂的道路上,經歷那出人意外的平安與喜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