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充滿挑戰與深邃智慧的《傳道書》。這卷書在聖經正典中獨樹一幟,它並非從立約或救贖歷史的明確視角出發,而是從一個「日光之下」的有限視角,對人生進行了嚴酷而誠實的審視。
1. 定位於救贖歷史:律法與先知之外的「被造界」視角
獨特位置:傳統上認為作者是所羅門,處於以色列智慧的頂峰時期。它所探討的問題,是在擁有神所賜的智慧、財富和權力之後,對人生意義的終極追問。
核心視角:「日光之下」這個關鍵詞出現了29次,定義了本書的探索領域。它指的是一個僅從受造界的經驗、觀察和理性出發,暫時擱置特殊啟示(如立約、應許、先知預言)的世界觀。
因此,《傳道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如果我們只從「日光之下」的被造界角度觀察,生命的意义是什麼?當死亡這道牆似乎終結一切時,勞碌、智慧、享樂和公義還有何價值?
2. 核心神學主題:虛空與在神主權下的安息
傳道者的探索得出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1:2)。「虛空」原意指「氣息、霧氣」,形容一種抓不住、留不下、無法帶來終極滿足的狀態。然而,這並非最終答案,而是通往真正答案的必經之路。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循環的歷史與受限的智慧
傳道者觀察到,自然界和人類歷史都陷入一種無意義的循環(傳1:4-11)。同時,他發現智慧雖有價值(能照亮道路),卻無法解答終極問題,也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傳1:12-18; 2:12-16)。
神學意義:這揭示了在罪與死亡的權勢下,受造界本身無法提供永恆的意義。它打破了人本主義的幻想,即靠著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可以找到生命的終極答案。
B. 死亡的絕對性與「業績神學」的破產
死亡,是《傳道書》中那頭「房間裡的大象」。它使智慧人與愚昧人、義人與惡人、人與獸的結局,在「日光之下」看來毫無區別(傳3:18-21; 9:1-3)。
神學意義:這從根本上挑戰了《箴言》中那種「善有善報」的簡化因果觀。傳道者並非否定道德秩序,而是指出在一個墮落的世界中,這個秩序已被死亡打亂和遮蔽。這迫使讀者思考:如果沒有永生,沒有最終的審判,一切的勞碌豈不真是「虛空」?
C. 神的超越主權與人的責任
在虛空的迷宮中,傳道者找到了一個穩固的支點:神的主權。
「按時」的觀念:「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3:1-8)。萬事都在神絕對的時間表之下,人無法完全參透。
神學意義:既然人無法掌控生命和歷史的進程,最智慧的回應就不是絕望,而是在神的主權下謙卑。人應當 「默然愛他,倚靠他,等候他」 ,承認自己的有限。
D. 傳道者的「妥協方案」:享受勞碌的份
在認識到神的主權後,傳道者反覆提出一個「結論」:人在一生中,當 「吃喝,在勞碌中享福」 (傳2:24; 3:12-13; 5:18-20; 8:15; 9:7)。
神學意義:這不是享樂主義,而是一種信仰的行動。它意味著接受神所賜的當下恩賜(工作、飲食、家庭),視之為「從神而來的份」,並為此感恩和喜樂。這是在未知與虛空中,對神作為供應者的信靠。
E. 最終的結論:敬畏神,謹守誡命
全書的結尾(傳12:13-14)將所有「日光之下」的探索,帶回了「日光之上」的啟示。
「總意」:「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最終的視角:「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神學意義:這才是最終的答案。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我們能從生命中「獲取」什麼,而在於我們如何向那位最終的審判官負責。是末日的審判,賦予了今日的選擇和行動以永恆的重量和意義。這將讀者從「日光之下」的絕望,帶回了神所啟示的聖約關係中。
結論:從《傳道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傳道書》,我們看到:
它是一卷預備人心的書:它通過展示沒有神啟示的生命是何等虛空,為福音預備了土壤。它就像一位「律法師」,摧毀人一切自義和靠自己找到意義的企圖。
它指向對一位救主的需要:它所描述的困境——死亡的權勢、意義的缺失、公義的遲延——需要一個來自「日光之上」的解答。
它在基督裡找到終極解答:
道成肉身:耶穌基督進入了這個「日光之下」的虛空世界。祂親身經歷了勞碌、不公、痛苦和死亡。
勝過虛空:透過祂的復活,基督擊碎了《傳道書》中那堵死亡的牆。祂帶來了永生的確據,使勞碌在主裡面不是徒然(林前15:58)。
帶來真正的意義:在基督裡,我們的生命與永恆相連,我們的工作、喜樂和痛苦都被賦予了嶄新的、永恆的意義。
成就最終的審判:祂就是那位將要來審判活人死人的神(徒17:31),祂保證了公義最終必得彰揚。
因此,《傳道書》絕非悲觀之作,它是一卷極其誠實且充滿預備性的智慧書。它將我們逼到絕境,讓我們看見,唯有當我們站在「敬畏神」和信靠「末後審判」的基石上時,我們才能真正無懼地、感恩地享受「日光之下」神所賜的一切恩典。它驅使我們仰望那位進入了我們的虛空,並要將我們帶入祂永恆豐盛之中的基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