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新約引用極多、充滿異象和彌賽亞預言的《撒迦利亞書》。撒迦利亞與哈該同期,鼓勵歸回的百姓重建聖殿,但他的信息遠超當下的建築工程,直指末後神透過彌賽亞所要成就的救贖大工。
1. 定位於救贖歷史:從重建聖殿到盼望彌賽亞
歷史背景:撒迦利亞於主前520年開始事奉,正值歸回百姓在重建聖殿上面臨灰心與阻撓之時。
神學定位:若哈該是「行動的呼籲」,撒迦利亞則是「異象的供應」。他透過一系列異象和神諭,將百姓的眼光從眼前的石頭聖殿,引向一位將要來的祭司君王和祂所要建立的屬靈國度。
因此,《撒迦利亞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神如何透過一位將要來的彌賽亞,潔淨祂的子民,擊敗仇敵,並建立祂永恆的國度?
2. 核心神學主題:神的臨在、潔淨與作王
本書的核心是神透過祂的靈(亞4:6)和祂的僕人「苗裔」(亞3:8),親自介入,以建立祂的統治。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異象系列:神在護理中的同在与潔淨(亞1-6章)
前六章的八個異象傳遞了關鍵信息:
神的全權看守:騎馬者在全地巡邏(亞1章),表明神掌管列國,為耶路撒冷心中火熱。
祭司的潔淨與恢復:大祭司約書亞站在天使面前,穿著污穢的衣服,代表被擄歸回、不潔的百姓。撒但的指控被駁回,約書亞被脫去污衣,戴上潔淨的冠冕(亞3章)。這戲劇性地描繪了神單方面、出於恩典的赦罪與稱義。
彌賽亞的雙重職分:神指示要為大祭司約書亞和省長所羅巴伯製作一頂冠冕,戴在「名為苗裔的那位」頭上(亞6:9-13)。這位「苗裔」將「坐在寶座上掌王權…並在位上作祭司」。
神學意義:這打破了舊約君王與祭司職分嚴格分離的傳統(參民16章;代下26:16-21),預示了一位將要來的君王兼祭司,這在耶穌基督身上完美實現(來4:14; 7:1-28)。
B. 牧人比喻:被棄與被賣的彌賽亞(亞9-11章)
這段經文包含了關於彌賽亞極其詳細的預言:
謙和的君王:「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這在耶穌榮入耶路撒冷時應驗(太21:4-5)。
被棄的牧人與三十塊錢:「他們給了三十塊錢作為我的工價…我便將這三十塊錢,在耶和華的殿中丟給窯戶了。」(亞11:12-13)這在猶大出賣耶穌並退回銀錢時精準應驗(太27:3-10)。
神學意義:這些預言揭示了彌賽亞的雙重使命:祂首先是謙和受苦的僕人,然後才是得勝作王的君王。
C. 被扎的那一位:恩典的泉源(亞12-14章)
這部分是舊約關於彌賽亞受苦與再來最清晰的預言之一。
為祂哀哭:「我必將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澆灌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必為我悲哀,如喪獨生子…」(亞12:10)這指向百姓在末後對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的認信與悔改。
牧人被擊打,羊群分散:「萬軍之耶和華說:『刀劍哪,應當興起,攻擊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亞13:7)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後明確引用此節,預言門徒將因祂被捕而四散(太26:31)。
耶和華的日子與君王降臨:「那日,他的腳必站在…橄欖山上…耶和華—我的神必降臨,有一切聖者同來。」(亞14:4-5)這指向基督的再來,那時祂要以全能君王的身份降臨,審判列國,作全地的王。
結論:從《撒迦利亞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撒迦利亞書》,我們看到:
它提供了關於基督最豐富、最詳細的舊約預言之一,涵蓋了祂的神性(苗裔)、雙重職分(祭司與君王)、第一次來臨(謙和、被扎、被賣)和第二次來臨(得勝、作王、審判)。
它揭示了救恩的次序:先是潔淨(亞3章),然後是能力(亞4章);先是受苦,然後是得榮。
它強烈而精準地指向耶穌基督:
耶穌是那潔淨百姓的大祭司(亞3章;來4:14-16)。
耶穌是那位謙和地騎驢進京的君王(亞9:9)。
耶穌是那被以三十塊錢出賣的牧人(亞11:12-13)。
耶穌是那被扎、百姓要為之哀哭的那一位(亞12:10;約19:37)。
耶穌是那被擊打、導致門徒分散的牧人(亞13:7)。
耶穌是那位將要再來、腳踏橄欖山的全能君王(亞14:4)。
《撒迦利亞書》如同一座橋樑,將第二聖殿的盼望與新約在耶穌基督裡的實現緊密相連。它告訴我們,神的心意從未停留在石造的殿,而是要透過那位「真正的聖殿」(約2:19-21)和「大衛偉大的子孫」,來建立一個由猶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組成的、屬靈的國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