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被稱為「天國的宣言」的《馬太福音》。聖經神學關注的是啟示的漸進性和救贖歷史的發展,而《馬太福音》正處於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上,它旨在向猶太讀者證明,耶穌就是以色列所等候的那位彌賽亞君王,祂的來臨應驗了舊約的應許,並開啟了神的國度。
1. 定位於救贖歷史:應許的應驗與新階段的開啟
承先:馬太福音是舊約的「續集」。它開篇的家譜(太1:1-17)將耶穌直接與亞伯拉罕之約(萬國因你的後裔得福)和大衛之約(永恆的寶座)聯繫起來。
啟後:它記載了耶穌的生平、教訓、死亡與復活,為教會時代和大使命(太28:18-20)奠定了基礎。
因此,《馬太福音》的核心神學問題是:耶穌如何應驗了舊約的應許?祂所帶來的「天國」是什麼?祂如何既是猶太人的彌賽亞,又是萬民的救主?
2. 核心神學主題:天國的降臨與其君王
本書的核心是 「天國」 。這個詞出現了超過50次。馬太展示,天國在耶穌身上已然臨到,但尚未完全實現。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耶穌是應許的彌賽亞君王
馬太從多個角度證明耶穌是基督:
家譜:證明祂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太1:1)。
應驗經文:馬太獨特地使用了「這就應驗了主藉先知所說的話」這一句式(如太1:22; 2:15; 2:17等),將耶穌的出生、事奉、受難與舊約預言緊密相連,表明祂的一生都在神的計劃之中。
博士朝拜(太2:1-12):外邦智者來朝見「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預示了祂對萬民的統治。
B. 耶穌是新的摩西與更偉大的立法者
馬太刻意將耶穌描繪成一位像摩西的先知(申18:15),但遠超摩西:
嬰孩時期的對比:像摩西一樣,耶穌幼年時也面臨王的屠殺。
登山寶訓(太5-7章):耶穌上了山,像摩西在西奈山一樣頒布律法。但祂的權柄在於「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只是我告訴你們…」,祂不是廢掉律法,乃是成全(太5:17)。祂是律法的終極解釋者和賦予者。
C. 天國的奧秘:已然與未然
耶穌透過比喻揭示了天國的性質:
已經臨到:天國像芥菜種和麵酵(太13:31-33),開始微小,卻必然成長。
尚未完全:天國像撒網(太13:47-50),好壞混雜,直到末後審判才完全分開。
神學意義:天國在耶穌的事工中已經發動,但它的完全實現要等到祂再來。信徒活在這個「已然」和「未然」的張力之中。
D. 耶穌是神的兒子:與父原為一
馬太多次見證耶穌的神性:
父神從天上宣告:「這是我的愛子」(太3:17; 17:5)。
耶穌宣稱自己擁有赦罪的權柄(太9:6)和審判的權柄(太25:31-46)。
復活後,祂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28:18)。
E. 耶穌是受苦的僕人與教會的根基
馬太也平衡地呈現了耶穌的受苦:
祂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8),應驗了以賽亞書53章受苦僕人的預言。
彼得認信「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後,耶穌宣告:「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16:16-18),指出祂的死與復活將帶來一個新群體——教會。
結論:從《馬太福音》到更廣的聖經敘事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馬太福音》,我們看到:
它是舊約的頂點與成全:耶穌應驗了關於君王、先知、祭司和僕人的所有預言。
它定義了天國子民的身份:天國公民的標誌不是血統,而是對耶穌的認信和順服(「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太12:50)。
它為新約教會奠定了基礎:大使命(太28:18-20)將天國的邊界從以色列擴展到萬民,並確立了教會在世上代表基督的使命。
《馬太福音》向我們展示,耶穌就是舊約所指向的那一位。祂是:
君王,帶來了神的國度。
彌賽亞,應驗了所有的盼望。
神的兒子,與父同等。
人子,代表人類並為人類捨命。
教會的創建者和萬民的救主。
因此,跟隨耶穌意味著進入祂所統治的國度,接受祂對生命的全新詮釋,並參與祂使萬民作門徒的偉大使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