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方法來深入閱讀《出埃及記》。
「聖經神學」要求我們不將《出埃及記》視為一個孤立的英雄故事,而是將其置於聖經的宏大敘事中,觀察它如何承接《創世記》的應許,並為後來的啟示(包括福音)奠定基礎。我們將從幾個核心主題來探討:
1. 救贖的雛形:從應許到救贖行動
承接《創世記》:《出埃及記》開頭直接連接《創世記》的結尾。雅各一家下埃及本是為了解決饑荒,但如今已從「應許之家」淪為「為奴之民」。這引發了一個神學問題:上帝的應許(亞伯拉罕之約)會落空嗎?
神的記念與行動:出埃及記 2:24-25 是關鍵轉折:「神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他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神看顧以色列人,也知道他們的苦情。」這裡顯示,救贖的起源不是人的哀求,而是神對自己盟約的信實。出埃及是神主動的救贖行動,是對祂應許的履行。
2. 神的名與屬性:自我啟示的高峰
「我是自有永有的」(出 3:14):在焚燒的荊棘中,神向摩西啟示了祂的名字「YHWH」。這不僅是一個名字,更是對祂本質的宣告——祂是那位絕對存在、永不改變、信實守約的神。這位神不同於埃及的偶像,祂是歷史的主宰,要介入歷史施行拯救。
神大能的審判:十災不僅是為了迫使法老屈服,更是一場「神學對決」。每場災難都針對埃及特定的神明(如尼羅河神、太陽神等),旨在顯明「在全地之上,沒有像我的」(出 9:14)。這是對耶和華獨一神權柄的宣告。
神的聖潔與憐憫:在西奈山的雷轟、閃電與密雲中(出 19章),神彰顯了祂令人敬畏的聖潔。與此同時,在金牛犢事件後,神向摩西宣告祂的屬性:「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 34:6)。這個啟示成為舊約理解神性格的基石。
3. 救贖的模式:預表基督
聖經神學尋找舊約中「預表」新約實體的模式,而《出埃及記》充滿了對基督的預表:
逾越節的羔羊(出 12章):這是最清晰的預表。無殘疾的羔羊被殺,其血塗在門框上,使以色列人免於死亡。新約明確指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林前 5:7)。基督是那終極的、神的羔羊,祂的血拯救信靠之人脫離罪的審判。
摩西作為中保:摩西在神與人之間擔任中保的角色(出 20:19-21,32:30-32),預表了那位更偉大的中保——耶穌基督(提前 2:5)。
嗎哪與磐石出水:神在曠野供應嗎哪(出 16章)和從磐石流出活水(出 17:6),預表基督是生命的糧(約 6:31-35)和活水的源頭(林前 10:4)。
4. 聖約的建立:西奈之約
救贖先於律法:重要的順序是——神先「救贖」以色列人出埃及(出 20:2),然後才賜下律法。這表明律法不是賺取救恩的條件,而是蒙救贖之群體對救恩的回應和生活方式。
盟約子民的身份:西奈之約(出 19-24章)正式確立了以色列作為神「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的身份(出 19:6)。他們被分別出來,是要在萬民中代表神,並將神帶到萬民中。
5. 敬拜的中心:會幕的意義
神與人同在:會幕的建造是《出埃及記》後半部分的核心。它的神學意義是:那位遙不可及、聖潔威嚴的神,願意住在祂的子民中間(出 25:8)。「雲柱火柱」降臨在會幕,是可見的記號(出 40:34-38)。
基督與救贖工作的預表:會幕的每一個細節都指向基督和祂的救贖:
祭壇:指向基督的十字架,是獻祭贖罪的地方。
洗濯盆:指向基督的潔淨之功。
陳設餅的桌子:指向基督是生命的糧。
金燈臺:指向基督是世界的光。
至聖所與幔子:指向基督的身體為我們開通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來 10:19-20)。
結論
運用聖經神學的方法閱讀《出埃及記》,我們看到它絕不僅是一個古老的解放故事。它是神救贖計畫中的關鍵一步,它:
定義了救贖:救贖是神基於盟約的信實,憑藉大能的主動作為。
啟示了神:祂是守約、聖潔、憐憫且有大能的主。
預示了基督:透過逾越節、中保、供應者和會幕,清晰地預備了福音的來臨。
塑造了子民:建立了蒙救贖的群體應如何與神同行、與人相處的規範。
因此,《出埃及記》為整個聖經的救贖敘事提供了基本範式,並指向那位最終要來、成就更偉大「出埃及」(從罪與死亡中得釋放)的彌賽亞——耶穌基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