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充滿動能、記錄教會誕生與擴展的《使徒行傳》。聖經神學關注救贖歷史的發展,而《使徒行傳》正處於這個歷史的關鍵環節:它記載了聖靈如何將耶穌基督已完成的救恩,應用並擴展到地極,建立了教會。
1. 定位於救贖歷史:從耶穌的事工到教會的見證
承先:使徒行傳是《路加福音》的續集(徒1:1-2)。路加福音記載「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直到祂升天;而使徒行傳則記載復活升天的耶穌,透過聖靈,在教會中繼續祂的工作和教訓。
啟後:本書為新約書信提供了歷史背景,解釋了這些寫給各地教會的書信是如何在聖靈引導的宣教浪潮中產生的。
因此,《使徒行傳》的核心神學問題是:復活升天的耶穌,如何透過聖靈的能力,建立並引導祂的教會,完成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的使命?
2. 核心神學主題:聖靈驅動的宣教
本書的核心並非使徒們的作為,而是聖靈的作為。聖靈是主導教會擴展的驅動力和領導者。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聖靈的降臨:新約時代的開啟
五旬節聖靈的降臨(徒2章)是救贖歷史的一個劃時代事件。
應驗預言:彼得宣告,這應驗了約珥的預言(珥2:28-32),即末後的日子,神要將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
建立新群體:聖靈的洗將信徒浸成一個身體——教會(林前12:13)。說方言的神蹟,逆轉了巴別塔的咒詛(創11章),象徵福音要超越語言和民族的障礙。
神學意義:這標誌著新約時代的正式開始。神的同在不再局限於特定的聖殿,而是透過內住的聖靈,臨在於每一個信徒組成的群體中。
B. 教會的本質:宣講與群體
初代教會展現了兩個核心特質:
宣講的教會:使徒們的核心事工是為耶穌的復活作見證(徒1:22; 2:32; 3:15等)。信息的核心是:耶穌就是舊約預言的彌賽亞,祂死而復活,如今被立為主為基督,叫人悔改得赦罪。
團契的群體:信徒群體過著「凡物公用」、擘餅、祈禱的生活(徒2:42-47)。這見證了福音帶來的新型社會關係,實現了舊約中關於神子民彼此相愛的律法精神。
C. 福音的擴展:從耶路撒冷到地極
使徒行傳的結構清晰地展示了福音的地理性擴展,應驗了耶穌的預言(徒1:8):
在耶路撒冷(徒1-7章):向猶太人傳講。
在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徒8-12章):福音突破猶太界限,傳給撒瑪利亞人和第一個外邦人哥尼流。
直到地極(徒13-28章):保羅的宣教旅程將福音帶到小亞細亞和歐洲。
D. 關鍵轉折:外邦人歸主
哥尼流事件(徒10章)是本書的神學轉折點。
神的作為:神透過異象和聖靈的直接降臨,親自引導彼得將福音傳給外邦人。
神學意義:這戲劇性地表明,得救的關鍵不在於遵守摩西律法(如割禮、飲食條例),而在於藉著信靠耶穌基督而領受聖靈。這為外邦人大量歸主掃清了神學障礙,並在耶路撒冷會議(徒15章)中得到正式確認。
E. 保羅的職分:外邦人的使徒
神揀選保羅(徒9章)作為「外邦人的使徒」。他的宣教旅程和神學,強調因信稱義,而非靠律法行為(參徒13:38-39)。這將福音徹底從猶太教的框架中釋放出來,成為普世性的信仰。
F. 神國的信息:耶穌是主
使徒們所傳講的核心信息是「神的國」(徒8:12; 19:8; 20:25; 28:23, 31)。這個國度的實現,就在於承認耶穌是主(κύριος)。在羅馬文化中,「主」是凱撒的稱號;而教會宣告耶穌才是真正的「主」,這帶來了文化與政治上的巨大張力。
結論:從《使徒行傳》到今日教會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使徒行傳》,我們看到:
它見證了救贖歷史的延續:神在舊約的應許、在耶穌身上的成就,如今透過教會在世上延續。
它定義了教會的使命與能力:教會的本質是為復活的基督作見證,而完成這使命的能力源於聖靈。
它展示了神的普世心意:福音是給萬民的,在基督裡,所有隔閡(猶太人/外邦人)都被拆毀。
《使徒行傳》並未真正結束,它以保羅在羅馬「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作結(徒28:31)。這個開放式的結尾意味著故事仍在繼續。
這卷書向今天的教會發出挑戰:我們是否順服聖靈的引導,繼續參與在將福音傳到地極的偉大使命中? 它告訴我們,教會不是一座建築,而是一個由聖靈驅動、跨越文化障礙、為復活之主作見證的移動群體。我們今日的教會,正是第一世紀那場聖靈運動的延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