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6, 2025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約珥書》

 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簡短卻充滿爆發力的《約珥書》。約珥先知的信息以一場空前的蝗災為起點,最終指向一個關乎萬民的、末後的神聖日子。

1. 定位於救贖歷史:從地方性災難到普世性審判

  • 歷史背景:約珥的寫作時間不易確定,但其信息具有永恆的適切性。他從一場發生在猶大的、真實的蝗災旱災(被視為「耶和華的日子」的預演)開始他的預言。

  • 神學定位:本書展現了神如何透過一個地方的、自然的災難,來揭示一個宇宙性的、末後的屬靈現實。它將讀者的眼光從當下的危機,引向神在歷史終結時的全盤計劃。

因此,《約珥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耶和華的日子」究竟是怎樣的日子?面對這即將來臨的、可畏的日子,人當如何回應才能存活?

2. 核心神學主題:耶和華的日子

「耶和華的日子」是貫穿全書的核心概念。它在本書中呈現出審判與拯救這一體兩面的特質。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耶和華的日子:審判的臨近

約珥首先將眼前的蝗災描述為「耶和華的日子」(珥1:15)。這日子是:

  • 毀滅與黑暗的日子(珥2:1-2):蝗蟲大軍如入侵的軍隊,是神的審判工具,帶來徹底的毀壞。

  • 無人能逃脫的日子(珥2:3):火在它們前頭燒燬,在它們後頭燒燬,象徵審判的全面性。

  • 神學意義:這確立了「耶和華的日子」首先是對神子民(猶大)的審判。神使用受造界(蝗蟲、旱災)作為祂審判的使者,呼籲百姓認罪悔改。

B. 悔改的呼籲與神的屬性

在宣告審判的同時,約珥發出了強烈的悔改呼召。

  • 「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珥2:13):這強調了悔改必須是內在的、真誠的,而非僅有外表的宗教儀式。

  • 悔改的基礎:悔改的盼望建立在神的屬性上:「因為他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珥2:13)這與神向摩西的自我啟示(出34:6-7)相呼應,是聖約中信實與憐憫的保證。

C. 聖靈的沛降:新約的應許

約珥書2:28-32是舊約關於末後日子最偉大的預言之一。

  • 內容:神應許,在末後的日子,祂要將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祂的兒女要說預言,少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做異夢。甚至僕人和使女,也都要受聖靈。

  • 神學意義的突破

    1. 普世性:聖靈的恩賜不再局限於特定的領袖(如君王、先知),而要臨到所有信靠神的人,不分性別、年齡、社會階層。

    2. 民主化:神的靈要直接與每一個子民溝通,預示了一個更個人化、更內在的信仰時代。

  • 新約的應驗:在五旬節,彼得明確宣告,約珥的這個預言因著被釘十字架並復活的耶穌,已經開始應驗了(徒2:16-21)。聖靈的降臨,標誌著末後的日子已經開啟,教會時代就是聖靈澆灌的時代。

D. 呼求主名得救

與聖靈澆灌緊密相連的,是一個普世的救恩應許:

  • 「到那時候,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珥2:32)。

  • 新約的應用:保羅在羅馬書10:13直接引用這節經文,證明救恩是臨到所有信靠耶穌基督之人的,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求告主名」在新約中就是指信靠耶穌基督的名(徒2:21; 22:16)。

E. 最終的審判與祝福

約珥書的結尾將視野擴大到萬國。

  • 審判列國(珥3章):神要在「約沙法谷」(意為「耶和華審判」)審判所有欺壓祂子民的列國。

  • 神與猶大同住:那時,猶大必存到永遠,耶路撒冷必存到萬代。耶和華也必住在錫安(珥3:20-21)。

  • 神學意義:這指向終末的審判新天新地的實現,那時神要徹底潔淨祂的子民,並永遠與他們同住。

結論:從《約珥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約珥書》,我們看到:

  1. 它揭示了神審判的嚴肅性:神是輕慢不得的,祂的「日子」是真實可畏的。

  2. 它指明了唯一的生路:真心悔改並信靠神的憐憫。

  3. 它強烈地指向基督和五旬節的教會

    • 那「耶和華的日子」所蘊含的審判,最終在基督的十字架上為信靠祂的人承擔了。對不信的人,那日子仍是審判(帖前5:2-3)。

    • 耶穌基督的名,就是我們所要「求告」並藉以得救的那名。

    • 五旬節聖靈的降臨,是約珥預言戲劇性的應驗,標誌著新約時代的開啟。每一位信徒都領受了聖靈,為要為復活的主作見證。

    • 最終的「耶和華的日子」,將是基督再來施行最終審判與建立永恆國度的日子。

因此,《約珥書》從一場古老的蝗災開始,卻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從悔改、聖靈內住、直到終末救贖的宏偉藍圖。它告訴我們,在那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之前,神的靈已經沛降,凡求告主耶穌之名的,都必得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