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舊約的結語——《瑪拉基書》。這卷書在正典中佔據著獨特而關鍵的位置,它不僅是舊約的最後一卷,更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被擄歸回後百姓靈性光景的真相,並為新約的來臨拉開了序幕。
1. 定位於救贖歷史:歸回後的靈性疲乏
歷史背景:瑪拉基事奉於聖殿重建完成之後(主前5世紀),距離哈該和撒迦利亞的時代已近百年。最初的熱情已消退,百姓陷入形式主義、靈性冷漠和道德妥協之中。
神學定位:本書是神對祂「已然歸回、卻未真正悔改」的子民的最後一篇法庭辯論。它揭示了外在宗教儀式與內在生命實質之間的巨大落差,並為長達四百年的「沉默時期」預備了人心。
因此,《瑪拉基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當神的子民在宗教行為上看似正常,內心卻遠離神時,神的反應是什麼?祂將如何解決這個僵局?
2. 核心神學主題:神的愛與聖約的忠誠
本書以一個震撼性的問題開始:「我曾愛你們。」而百姓的回應是:「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瑪1:2)這個對話模式——神的聲明 -> 百姓的質疑 -> 神的辯護/指控——貫穿了全書,揭示了百姓對神聖約之愛的懷疑和他們自己的不忠。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失敗的敬拜:藐視神的祭壇
神首先指控祭司和百姓在敬拜上的失敗:
將污穢的食物獻在壇上(瑪1:7-8):他們將瞎眼的、瘸腿的、有病的牲畜獻給神,這些是律法明令禁止的(利22:17-25)。
神學意義:這行為背後的心態是藐視神(瑪1:6)。他們將最差的獻給神,表明他們對神的愛和敬畏已經蕩然無存。這預表了所有外在、虛偽的宗教儀式,都無法滿足聖潔神的要求。
B. 失敗的盟約:背棄妻子的丈夫
瑪拉基指出,百姓在婚姻上的不忠,是他們與神關係破裂的具體體現。
「以詭詐待幼年所娶的妻」(瑪2:14-16):他們休棄髮妻,娶事奉外邦神的女子。
神學意義:婚姻是神與祂子民立約關係的象徵(何西阿書;弗5:22-33)。對婚姻盟約的背棄,正是對神聖約不忠的活生生寫照。神是「恨惡休妻」的神,因為祂自己是信實守約的神。
C. 十一奉獻的考驗:奪取神的供物
神透過十一奉獻來挑戰百姓,這是一個信心的考驗:
「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瑪3:8)
神的應許:「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
神學意義:這並非「成功神學」,而是在聖約關係中對神信實的考驗。當百姓在財物上尊神為首時,便是承認祂是一切祝福的源頭,神便以信實回應。
D. 彌賽亞的雙重來臨:煉淨之工與立約之使者
瑪拉基書最偉大的貢獻,是清晰地預告了彌賽亞的來臨,並揭示了祂工作的兩個階段:
立約的使者——施洗約翰
「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瑪3:1)
新約明確指出,這節經文指的是施洗約翰(太11:10;可1:2)。他來是為彌賽亞預備道路,呼召百姓悔改。
立約的主——耶穌基督
「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瑪3:1)
這位「主」和「立約的使者」就是耶穌基督本人。祂第一次來,是「煉淨之工」(瑪3:2-4),如同煉金之人的火、漂布之人的鹼,要潔淨祂的子民。這在耶穌潔淨聖殿(約2:13-17)和祂帶來的道德革命中得以體現。
E. 以利亞的來臨與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
瑪拉基書以一個關於未來的雙重預言作結: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裏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4:5-6)
神學意義與新約應驗:耶穌指出,施洗約翰就是那要來的「以利亞」(太11:13-14;17:10-13)。他帶來了悔改的洗禮,使人心回轉,為基督預備道路。而「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則指向基督的再來,那時祂將施行最終的審判。
結論:從《瑪拉基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瑪拉基書》,我們看到:
它診斷了人類宗教的根本問題:虛偽、形式主義和內心的遠離。
它暴露了人無法靠自身滿足聖約的要求:我們都是不忠的妻子和奪取神供物的竊賊。
它強烈地指向基督為唯一的解答:
耶穌是那位忠信的新郎,從未對教會不忠。
耶穌是那完美的祭物,祂完全無瑕疵,一次獻上,便成就永遠贖罪的事(來9:11-14)。
耶穌的十字架是那「煉淨之工」的頂點,潔淨所有信靠祂的人。
耶穌帶來了新約,這約不是寫在石版上,而是寫在心版上,賜給我們能力去愛神、愛人,並慷慨奉獻。
因此,《瑪拉基書》作為舊約的結束,並非一個句點,而是一個巨大的箭頭和驚嘆號,直指那位將要來的「立約之主」——耶穌基督。它告訴我們,舊約的律法和先知,最終都指向祂(路24:44)。在長達四百年的沉默之後,當神再次說話時,第一句便是:「日子將到,我要給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耶23:5),而這苗裔,就是耶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