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6, 2025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哥林多後書》

 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情感最豐富、最個人化的《哥林多後書》。這卷書與其說是一篇神學論文,不如說是保羅對「使徒職分」的本質及其背後的「十字架神學」的一次深刻辯護和闡釋。它展示了在救贖歷史的新約階段,神的權能如何在人的軟弱中顯得完全。

1. 定位於救贖歷史:新約執事的辯護與安慰

  • 歷史背景:在寫了《哥林多前書》之後,哥林多教會的情況有所好轉,但仍有「超級使徒」(假教師)闖入,質疑保羅的使徒權柄、性格和教導(林後10-13章)。保羅寫此信為自己事奉的合法性與性質辯護,並鼓勵信徒完成賙濟耶路撒冷聖徒的捐獻。

  • 神學定位:本書揭示了在新約之下,神的同在和權能並非透過世俗的成功和雄辯來彰顯,而是透過僕人的軟弱、苦難和倚靠聖靈來顯明。它定義了什麼是「新約的執事」。

因此,《哥林多後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在基督裡,真使徒的記號是什麼?神的權能如何在人的軟弱中工作?新約的應許如何塑造事奉的樣式?

2. 核心神學主題:在軟弱中顯完全的能力

本書的核心是 「軟弱中的能力」 這一悖論。保羅的苦難、軟弱和逼迫,不是他使徒身份的瑕疵,反而是基督的權能覆庇他的明證(林後12:9)。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受苦中的安慰:與基督聯合的經歷

保羅在開篇就頌讚「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

  •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

  • 神學意義:安慰不是為了消除苦難,而是為了在苦難中經歷基督的同在,並成為流通的管道,去祝福他人。這與基督的受苦一脈相承。

B. 新約與舊約的對比:屬靈的職事

保羅在第三章對比了舊約(摩西的職事)和新約(保羅的職事):

  • 舊約是「屬死的職事」,刻在石版上,帶有榮光卻會褪去,最終定人罪(林後3:7, 9)。

  • 新約是「屬靈的職事」,是「稱義的職事」,帶有更大的榮光(林後3:8-9)。這職事是藉著基督的靈,將律法寫在心版上(林後3:3),應驗了耶利米書31:33的預言。

  • 神學意義:保羅的事奉是新約的執事,其核心是帶來聖靈和生命,而非定罪。

C. 福音的寶貝與瓦器:能力的悖論

這是本書最核心的神學宣告之一:

  •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4:7)

  • 寶貝:指的是「基督榮耀福音的光」(林後4:4),即基督自己。

  • 瓦器:指的是保羅軟弱、會朽壞、常經患難的身體

  • 神學意義:神刻意將祂最大的寶貝(福音/基督)放在最脆弱的容器(使徒/信徒)中,為要使榮耀單單歸與神。這徹底顛覆了世界對能力和榮耀的看法。

D. 屬天的帳篷與憑信而活

面對逼迫和死亡,保羅展望那「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後5:1)。這給了他勇氣,「時常坦然無懼…並且曉得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相離。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後5:6-7)

  • 神學意義:終末的盼望(新創造)成為在今生苦難中生活的動力。

E. 和好的職分:新約執事的核心信息

保羅定義了他(也是所有信徒)的事奉核心:

  • 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林後5:18)

  • 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5:21)

  • 神學意義:這是對「因信稱義」教義最精煉的表述之一。使徒的職分就是傳講基督替代性的贖罪祭,並呼召人與神和好。

F. 樂捐的恩典:在給予中顯明愛心

保羅用兩章篇幅(林後8-9章)談論為耶路撒冷教會捐獻的事。他將其提升到神學高度:

  • 捐獻是「在極窮之間所顯出他們樂捐的恩典」(林後8:2)。

  • 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林後9:6),但動機是出於「甘心樂意」(林後9:7)。

  • 神學意義:慷慨樂捐是神恩典在生命中工作的結果,它證明愛心的實在,並帶來感恩和榮耀歸給神。

G. 誇口的顛覆:以軟弱為榮

在面對假教師的挑戰時,保羅進行了「愚妄的誇口」(林後11-12章)。但他誇口的內容令人震驚:

  • 他誇口自己的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林後11:30;12:5, 9)。

  • 核心宣告:「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 神學意義:這是「十字架神學」的極致應用。基督的十字架(軟弱與羞辱的頂點)成了拯救的途徑;同樣,使徒的軟弱成了基督能力運作的舞臺。

結論:從《哥林多後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哥林多後書》,我們看到:

  1. 它揭示了新約事奉的本質:不是靠權勢、雄辯或成功,而是靠軟弱、苦難和聖靈的能力。

  2. 它提供了在苦難中事奉的神學:苦難是與基督聯合的經歷,是神安慰的渠道,是彰顯神能力的器皿。

  3. 它強烈地指向基督

    • 耶穌是那位成為罪的無罪者,使我們成為神的義。

    • 耶穌是新約的中保,祂的靈將律法寫在我們心上。

    • 耶穌的十字架定義了事奉的模式——犧牲、軟弱、最終得榮。

    • 保羅的生命,是活出基督的死(林後4:10),好使基督的生也顯明在他身上。

《哥林多後書》挑戰所有事奉者:我們是否願意成為那個「瓦器」?我們是否以世界的標準為誇口,還是以在軟弱中經歷基督夠用的恩典為至寶?它驅使我們仰望那位最完美的「瓦器」——道成肉身、被釘十架的耶穌,並在祂裡面找到事奉的真正樣式和力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