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在動盪時代中揭示神絕對主權的《但以理書》。這卷書獨特地結合了歷史敘事與天啟文學,向在異邦權下掙扎的神子民,展現了一個超越地上帝國的神之國度。
1. 定位於救贖歷史:被擄時期的高空視角
歷史背景:但以理與以西結同期,是第一批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精英。他在外邦帝國的宮廷中事奉,歷經巴比倫、瑪代波斯數個王朝。
神學定位:本書回答了被擄群體最迫切的問題:在外邦帝國的壓迫下,我們的神還是至高無上的主宰嗎?祂對以色列的應許還算數嗎?我們當如何在這敵對的世界中持守信仰?
因此,《但以理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誰是歷史的真正主宰?神的國度將如何在這悖逆的世界中得以實現?
2. 核心神學主題:神的主權與永恆的國度
本書的核心信息是:無論環境如何,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但4:17, 25, 32; 5:21)。地上的帝國興起又衰落,唯獨神的國永不敗壞。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神的主權 over 歷史與帝國
但以理書的敘事部分(1-6章)透過但以理和他朋友們的經歷,生動地展現了神的主權。
祂掌管帝王的興衰:祂將尼布甲尼撒降卑如獸,又使他復位(但4章);祂使伯沙撒王國終結(但5章)。
祂在火窯中與子民同在(但3章):預表神在信徒的苦難中親自同行與拯救。
祂封住獅子的口(但6章):顯明沒有任何權勢能破壞神對祂僕人的保護計劃。
神學意義:這些故事安慰受壓迫的子民,他們的神遠高於世上任何權勢,並且祂看顧忠於祂的人。
B. 人子與神的國:天啟異象的焦點
但以理書的異象部分(7-12章)將讀者帶到屬天的高度,揭示歷史的終局。
四獸的異象(但7章):四個可怕的獸(代表四個帝國)從海中上來,但最終,「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權柄、榮耀、國度都賜給他,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但7:13-14)
神學意義與新約應驗:這個「人子」的異象是舊約中關於彌賽亞最關鍵的預言之一。耶穌在世時,最常用的自稱就是「人子」,直接指向但以理書的這個異象,宣告自己就是那位擁有永恆權柄、要建立神國度的彌賽亞(太24:30; 26:64)。祂的國不屬這世界,卻要涵蓋萬有。
C. 七十個七的預言:救贖歷史的時間表
但以理書9:24-27的「七十個七」預言,是舊約中最具體的彌賽亞時間表預言。
核心內容:為要「止住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受膏者」將被剪除。
神學意義與新約應驗:這指向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公開事奉和被釘十字架。祂的受死,正是為了「贖盡罪孽」,引進永義。這個預言將救贖歷史的焦點,從以色列的政治復興,清晰地轉移到彌賽亞為普世帶來的屬靈救贖上。
D. 義人復活的教義:終末盼望的清晰化
但以理書是舊約中對個人復活和終末審判最清晰的啟示。
「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但12:2)
神學意義:這突破了舊約中模糊的「陰間」觀念,引入了個人性的、身體的復活以及永恆命運的區分。這為新約的復活教義奠定了基礎(約5:28-29;林前15章),並為在逼迫中持守信仰的聖徒提供了終極的盼望——死亡不是終點,永生的獎賞為他們存留。
E. 在異文化中持守信仰的智慧
但以理書1-6章提供了「如何在敵對世界中為神作見證」的典範。
但以理與朋友們:他們在飲食(但1章)、敬拜(但3章)、禱告(但6章)等核心信仰問題上絕不妥協,但在服務於外邦君王時又展現出卓越的智慧和忠誠。
神學意義:他們示範了「在巴比倫中卻不屬巴比倫」的生活模式。這預表了耶穌為信徒的禱告——「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17:15)。也指導今天的教會如何在世俗文化中既持守真理,又作鹽作光。
結論:從《但以理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但以理書》,我們看到:
它提供了宇宙性的視野:將地上的紛爭置於神永恆國度計劃的背景之下。
它堅固受逼迫的信徒:表明忠心到底的,必蒙神保守,並有復活的盼望。
它強烈而精準地指向基督:
耶穌是那駕雲降臨的人子,擁有所有的權柄。
耶穌是那被剪除的受膏者,成就了救贖。
耶穌是永恆國度的君王,祂的國沒有窮盡。
耶穌是復活與生命的源頭,信祂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因此,《但以理書》向所有時代的信徒保證:歷史並非失控,而是在神的手中,正朝著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作王的那日邁進。我們在世的使命,就是像但以理一樣,無論身處何境,都忠心耿耿,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是那永不敗壞之國的子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