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6, 2025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俄巴底亞書》

 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聖經中最短暫的舊約書卷——《俄巴底亞書》。這卷書雖然簡短,卻在救贖歷史中承載著關於神的公義、祂對子民的守護以及列國命運的深刻神學信息。

1. 定位於救贖歷史:兄弟之爭的神學裁決

  • 歷史背景:俄巴底亞針對以東發預言。以東人是雅各的哥哥以掃的後裔(創25章,36章)。因此,以東與以色列是兄弟之邦。然而,在以色列遭難的時候(很可能是指耶路撒冷於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毀滅時),以東不僅袖手旁觀,反而幸災樂禍,甚至參與搶掠、攔截難民(俄1:10-14)。

  • 神學定位:本書處理了一個非常具體的罪:對弟兄的暴力與背棄。它宣告,神不僅審判外邦列國,也審判那些與祂子民有親緣關係、卻在關鍵時刻背叛的「兄弟」。

因此,《俄巴底亞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神如何對待那些攻擊祂子民的人?祂的公義在列國的衝突中如何彰顯?

2. 核心神學主題:神的公義與「你怎樣行,也必照樣向你行」

本書的核心是 「神的公義報應」 原則。以東的審判並非出於神反覆無常的怒氣,而是基於一個清晰的法則:「你怎樣行,他也必照樣向你行,你的報應必歸到你頭上。」(俄1:15)這是一種對稱性的公義。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以東的罪:兄弟情誼的徹底破滅

俄巴底亞詳細指控了以東的罪:

  • 狂傲:「你心中的狂傲欺騙了你」(俄1:3)。以東居住在西珥山的險峻堡壘中,自以為無人能將其拉下。

  • 袖手旁觀:「當外人擄掠雅各的財物,外邦人進入他的城門,為耶路撒冷拈鬮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與他們同夥。」(俄1:11)

  • 幸災樂禍與積極參與:「你不當瞪眼看著你兄弟遭難的日子…你不當因此歡樂…你不當進他們的城門…你不當瞪眼看著他們遭災…你不當伸手搶他們的財物…」(俄1:12-14)

  • 神學意義:以東的罪,在於徹底違背了兄弟之情,這違反了神對族羣關係的基本設定。他們的狂傲是對神主權的挑戰,而他們的冷酷則是對神揀選子民的敵視。

B.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萬國

俄巴底亞將對以東的審判,置於一個更宏大的終末框架中:

  •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萬國」(俄1:15)。對以東的審判,只是一個序幕,是所有敵擋神和祂子民的列國最終命運的預演。

  • 神學意義:這表明神是全地的審判者。歷史的進程並非由列國的強權推動,而是由神的主權引領,走向一個祂對所有邪惡勢力執行公義的終結點。

C. 錫安與雅各的恢復:國度的歸屬

與以東的毀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錫安(神的子民)的恢復。

  • 「在錫安山必有逃脫的人,那山也必成聖;雅各家必得原有的產業。」(俄1:17)

  • 「必有拯救者上到錫安山,審判以掃山;國度就歸耶和華了。」(俄1:21)

  • 神學意義

    1. 餘民得救:神總為自己存留忠信的餘民,他們將經歷神的拯救。

    2. 國度的終極歸屬:最終,不是以東或其他帝國得勝,而是「國度就歸耶和華了」。這指向神王權的完全實現,即神的國降臨。

結論:從《俄巴底亞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俄巴底亞書》,我們看到:

  1. 它彰顯了神的公義屬性:神必追討罪惡,尤其是針對祂子民的暴力與背叛。

  2. 它警告所有與神子民為敵的勢力:無論其看起來多麼穩固(如以東的山堡),終將在神的審判下傾覆。

  3. 它強烈地指向基督和神的國

    • 終極的「以東問題」——即所有與神為敵、迫害祂子民的勢力——在基督的十字架上被審判。基督勝過了所有執政的、掌權的(西2:15)。

    • 耶穌基督就是那位最終的「拯救者」,祂上到錫安山(透過十字架、復活和升天),為所有信靠祂的人帶來了終極的拯救,並確立了神的國度。

    • 神的國度在基督第一次來臨時悄然展開,並將在祂第二次來臨時完全實現。那時,「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11:15)

    • 從更廣的角度看,以東代表了屬血氣的(以掃),與屬應許的(雅各)之間的古老爭鬥(參羅9:6-13)。在基督裡,真以色列人(屬神的子民)不再是憑血統,而是憑信心。

《俄巴底亞書》雖然短小,卻發出一個響亮的宣告:不要為惡人暫時的囂張而心懷不平,因為歷史的終局已經確定——耶和華必掌權。這卷書鼓勵所有受逼迫的神的子民,要信靠神的公義,因為祂是那位說「申冤在我,我必報應」(羅12:19)的神。我們最終的盼望,不在於地上的兄弟或盟友,而在於那位從錫安而來的拯救者——耶穌基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