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充滿內心掙扎與終極信靠的《哈巴谷書》。這卷書與眾不同,它主要記錄了先知與神之間的對話,探討了在邪惡當道、神似乎沉默的時代中,信心如何得以堅立。
1. 定位於救贖歷史:從國家危機到信仰危機
歷史背景:哈巴谷事奉於猶大國末期,約在主前7世紀末,巴比倫帝國崛起之時。他目睹了猶大國內部的敗壞,並預見了巴比倫(迦勒底人)將作為神的刑杖來懲罰猶大。
神學定位:本書處理的不是神對百姓的控訴,而是一個義人的信仰危機。它直面一個尖銳的神學難題:一位公義的神,為何會使用更邪惡的工具來懲罰相對不那麼邪惡的祂的子民?
因此,《哈巴谷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當神的作為與祂公義的屬性看似矛盾時,義人應當如何?
2. 核心神學主題:從疑惑到信靠
本書的核心是記錄了哈巴谷的屬靈旅程:從困惑的質問,到耐心的等候,最終達到堅定的信靠。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先知的兩難:神的公義何在?
哈巴谷的困惑是層層遞進的:
第一次質問(1:2-4):神啊,你為何對猶大國內的強暴、罪惡和不公視而不見?你為何靜默不語?
神的回答(1:5-11):我必興起巴比倫人作為刑罰的工具。
第二次質問(1:12-2:1):這引發了更深的困惑。神啊,你是眼目清潔不看邪惡的,你怎能使用比猶大更邪惡、更狂妄的巴比倫來吞滅「公義的國」?這豈不是更大的不公嗎?哈巴谷決定站在守望樓上,等候神的解釋。
B. 神的回答:義人因信得生
神對第二次質問的回答,是舊約乃至整個聖經中最重要的宣告之一:
「惟義人因信得生。」(哈2:4b)
神學意義:在動盪不安、公義不彰的時代,義人(與神有正確關係的人)生存和站立得穩的根基,不是靠著完全理解神的作為,而是靠著對神本身的信靠。這「信」包含著忠誠、信實和堅定的倚靠。
新約的迴響:這節經文成為新約因信稱義教義的基石。保羅在羅馬書(1:17)和加拉太書(3:11)中引用此節,闡明人得以在神面前稱義,不是靠行為,乃是因信。
C. 五禍:對邪惡帝國的最終審判
神並沒有忽略巴比倫的罪。祂宣告了五個「禍哉」(哈2:6-20),指出巴比倫也必因自己的罪(如貪婪、暴力、偶像崇拜)而滅亡。
神學意義:這表明神在歷史中擁有絕對的主權。祂可以使用任何工具來達成祂的目的,但工具本身也必須向神負責。神的審判或許延遲,但絕不缺席。
D. 信心的頂峰:在缺乏中因神喜樂
哈巴谷書的結尾(第3章)是聖經中最偉大的信心禱告之一。在得知國家將面臨毀滅性的審判後,哈巴谷沒有求神改變計劃,而是求神在審判中復興祂的作為(哈3:2)。
隨後,他描繪了一幅神大能降臨、施行審判與拯救的威榮畫面。最後,他達到了信心的頂峰: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3:17-18)
神學意義:這是一種超越環境的信心。信心的對象不是神的祝福,而是神自己。即使所有物質的保障都被剝奪,神依然是喜樂和力量的源頭。這預示了在基督裡,我們能擁有那出人意外的平安(腓4:7)。
結論:從《哈巴谷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哈巴谷書》,我們看到:
它授權了信仰中的誠實:我們可以像哈巴谷一樣,將真實的困惑和痛苦帶到神面前。
它轉移了信仰的焦點:從「理解神的作為」轉向「信靠神的本身」。
它強烈地指向基督:
「惟義人因信得生」 這宣告,在耶穌基督身上找到了終極的意義。我們因信靠這位義者,得以在神面前被算為義,並得著永生。
哈巴谷所等候的那位「受膏者」(哈3:13,原文有「受害者」或「受膏者」之意),最終指向耶穌基督,祂來要打破惡人的頭,拯救祂的百姓。
哈巴谷在一無所有中仍因神喜樂的信心,在基督裡成為可能。因為我們在基督裡擁有了一切屬靈的福氣(弗1:3),沒有任何環境能將我們與祂的愛隔絕(羅8:38-39)。
《哈巴谷書》最終教導我們,真正的信心不是對一套教義的認同,而是在風暴中緊緊抓住神自己的一種關係、一種姿態。它驅使我們仰望那位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祂是我們在一切疑問和苦難中,依然能夠歡欣喜樂的終極原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