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6, 2025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約伯記》

 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深邃而古老的智慧書——《約伯記》。它不僅探討個人苦難的問題,更在救贖歷史的宏大敘事中,對「智慧」和「神人關係」進行了奠基性的思考。

1. 定位於救贮歷史:律法與先知之外的智慧核心

  • 獨特位置:《約伯記》的故事背景被設定在族長時代(約伯像亞伯拉罕一樣是家族的祭司),但其成書可能是在以色列的君王時期。它在神學上的位置是獨特的:它處理的是超越以色列民族範疇的普世性問題——義人為何受苦?神如何治理世界?

  • 神學對話:它與摩西五經(特別是申命記的報應觀念)和先知書的「因罪受罰」神學進行了一場深刻的對話,挑戰了對這些真理的簡單化、機械化應用。

因此,《約伯記》的核心神學問題是:在神的治理之下,義人受苦的意義是什麼?人對神的敬畏,其根基究竟是什麼?

2. 核心神學主題:苦難中的神義論與真智慧

本書的核心是探討 「神的公義」 與 「人的苦難」 之間的張力,並最終將讀者引向對 「真智慧」 的重新定義。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挑戰「報應神學」的簡化公式

約伯三個朋友的論點代表了當時一種主流且簡化的神學觀,可歸納為:受苦必然是個人犯罪的直接後果;同理,順遂則是公義的必然賞賜。(這源於對申命記28章等經文的僵化理解)。

  • 神學意義:約伯的案例(一個被神親自稱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人,伯1:8)從根本上動搖了這一公式。本書揭示,苦難的奧秘遠超「犯罪-受罰」的因果關係,它涉及一個更廣闊的、關乎神主權與信心的屬靈爭戰領域。

B. 撒但的角色:天上的爭戰與信心的考驗

序幕中的天上會議是理解《約伯記》的關鍵。

  • 挑戰的本質:撒但的挑戰是:「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呢?…你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他必當面棄掉你。」(伯1:9-11)這挑戰的核心是:人對神的愛是純粹的嗎?還是只是為了換取祝福的商業行為?

  • 神學意義:約伯的苦難被置於一場關乎神榮耀和信仰本質的宇宙性爭戰中。他的苦難不是懲罰,而是一場信心的試煉,為了證明一個沒有附加條件的、純粹的信靠是可能存在的。

C. 約伯的「中保」呼求:福音的預嚮

在極度的痛苦中,約伯的言語遠非完全的 passive,他強烈地為自己辯白,並發出一個震撼性的呼求:

  • 「願有一位肯聽我!…願全能者回答我!」(伯31:35)

  • 「我深知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伯19:25-26)

  • 神學意義:這是在舊約黑暗中一道耀眼的光芒。約伯渴望一位中保,一位能在他與神之間主持公道的辯護者。這強烈地預表了耶穌基督,祂是神人之間唯一的中保(提前2:5),是那位活著的「救贖主」,祂的復活保證了所有信靠之人最終將「得見神」並被稱義。

D. 神的回答:智慧與主權的啟示

神在旋風中的回答(伯38-41章)是全書的高潮,它沒有解釋苦難的具體原因,卻提供了終極的答案。

  • 焦點的轉移:神沒有回答「為什麼」,而是啟示「」在掌管。祂通過一系列關於創造的質問,將約伯(和讀者)的視線從自身的痛苦,轉向神的無限智慧、大能和主權

  • 真智慧的所在:神的回答宣告,人有限的智慧無法測度神管理宇宙的奧秘。真智慧不在於能解釋一切,而在於信靠那一位智慧、全能的創造主

  • 神學意義:這將信仰的根基從「理解神的作為」轉移到「信靠神的本身」。這與先知以賽亞的宣告相呼應:「他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他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賽55:9)。

結論:從《約伯記》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約伯記》,我們看到:

  1. 它為苦難提供了神聖的維度:苦難不總是懲罰,它可能是一場為神榮耀而戰的、隱藏的屬靈爭戰。

  2. 它潔淨了我們的信仰動機:我們敬畏神,是因為祂是神,而非僅僅為了從祂得福。

  3. 它強烈地指向基督

    • 約伯作為無辜的受苦者,預表了那位終極的義僕耶穌基督,祂完全無罪,卻承受了極致的苦難。

    • 約伯所渴望的中保和救贖主,在基督身上得到了完全的實現。在苦難中,我們不再需要抽象的答案,我們需要一位與我們一同受苦、並為我們代求的救主。

    • 神在旋風中關於創造的偉大展示,指向了那位「道成了肉身」的創造主。萬物是藉著祂造的(約1:3),而祂也親自進入了受造界的苦痛之中。

    • 約伯最終的結局——在祈禱中為朋友代求,並得著加倍的恢復(伯42:10)——預表了因基督的代求,我們得以與神和好,並在終末享有遠超我們所求所想的、在基督裡的新創造。

《約伯記》最終告訴我們,對於苦難,最深的答案不是一個理論,而是一位位格——那位在風浪中走向我們、並與我們一同在船上的基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