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6, 2025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馬可福音》

 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節奏明快、充滿行動力的《馬可福音》。聖經神學關注救贖歷史的發展與神啟示的漸進性,而《馬可福音》以其獨特的筆觸,將讀者直接帶入耶穌公開事奉的戲劇核心,見證那位「神的兒子」如何透過行動與受苦來建立神的國。

1. 定位於救贖歷史:神的國在行動中降臨

  • 歷史背景:傳統上認為馬可寫作的對像是羅馬的讀者(特別是外邦人),他們更看重行動與權能。因此,馬可省略了家譜和嬰孩時期,直接切入主題。

  • 神學定位:本書展現了神的國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隨著耶穌——那位行動的僕人與大能的勇士——的腳蹤,在權能中「闖入」這個世界。

因此,《馬可福音》的核心神學問題是:這位擁有神聖權柄、行駛神蹟的耶穌,為何必須走向十字架?祂的彌賽亞身份與受苦的僕人身份如何統一?

2. 核心神學主題:行動的僕人與隱藏的彌賽亞

馬可福音的核心是 「行動」 與 「奧秘」 。耶穌是那位不斷行動、充滿權能的僕人,但祂真正的身份(神的兒子/基督)卻是一個需要被逐步揭示的「彌賽亞的秘密」。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神的兒子與勝利的開端

馬可以一個強有力的宣告開始:「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

  • 受洗:天父的聲音從天上認證:「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可1:11)這將耶穌的身份與舊約的君王(詩2:7)和受苦的僕人(賽42:1)聯繫起來。

  • 曠野試探:耶穌作為「新以色列」,在曠野面對撒但的試探並得勝,表明祂是順服的「人子」。

  • 神學意義:故事的開端就確立了耶穌的得勝與神聖權柄

B. 權柄的行動:天國與撒但國度的衝突

耶穌的事工是一連串彰顯權柄的行動:

  • 教導:祂教導人「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可1:22)。

  • 趕鬼:祂與污鬼交鋒,顯明祂來是要捆綁壯士、奪回被擄的(可3:27)。

  • 醫治與掌管自然:祂醫治疾病,平靜風浪,表明祂對受造界擁有創造主的權柄。

  • 神學意義:這些神蹟是「天國臨近」的可見證據(可1:15)。它們不僅是憐憫的行為,更是神國與撒但國度之間的宇宙性爭戰

C. 彌賽亞的秘密

這是馬可福音一個獨特的主題。耶穌多次在行神蹟或顯明身份後,吩咐人不要張揚(可1:44; 5:43; 7:36; 8:30)。

  • 神學意義:這是因為當時人們對彌賽亞的普遍理解是政治性、軍事性的解放者。耶穌要重新定義彌賽亞的身份——祂首先是受苦的僕人。過早公開身份會引發錯誤的期待,干擾祂透過十字架成就救贖的核心使命。

D. 轉向十字架:門徒訓練的核心

彼得的認信(可8:29)是全書的轉折點。從此,耶穌「才明明地告訴他們,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8:31)。

  • 三次預言受難(可8:31; 9:31; 10:33-34):強調十字架不是意外,而是神救贖計劃的核心(「必須」)。

  • 作門徒的代價:耶穌將跟隨祂與背十字架聯繫起來:「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8:34)

  • 神學意義:真正的彌賽亞身份和真正的門徒身份,都必須透過犧牲與服事的鏡頭來理解。耶穌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這節經文是馬可福音的神學心臟。

E. 高潮:被棄絕的兒子與撕裂的幔子

馬可對受難的記載尤其生動,強調了耶穌的孤獨與被棄。

  • 在客西馬尼園(可14:32-42):耶穌的憂傷與門徒的沉睡形成對比,顯明祂獨自面對杯。

  • 在十字架上:祂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是祂擔當我們罪孽、經歷神離棄的極致痛苦。

  • 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可15:38)。這象徵著因著耶穌的死,通往神面前的道路已經開通,不再需要舊約的祭司體系。

F. 開放的結局:使命的傳遞

馬可福音原始的結尾(可16:1-8)是開放式的,婦女們「又發抖又驚奇…因為她們害怕」。這個結局邀請讀者自己作出回應:你將如何面對這個空墳墓和「祂已經復活」的信息?

結論:從《馬可福音》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馬可福音》,我們看到:

  1. 它呈現了一個充滿張力的耶穌:祂是大有權能的神子,也是甘願受苦的僕人

  2. 它定義了真正的權能:神的權能最終在十字架的軟弱與順服中達到頂峰。

  3. 它呼召人作出決定:面對這位行動的、走向十字架的耶穌,人不能保持中立,必須回答「你們說我是誰?」(可8:29)

《馬可福音》強烈地指向基督,告訴我們:

  • 耶穌是那位行動的救主,祂來是要摧毀罪的權勢。

  • 耶穌是那位受苦的僕人,祂的死是為我們付上贖價。

  • 耶穌是那位復活的主,祂開通了通往神的道路,並將傳揚福音的使命交給所有跟隨祂的人。

這卷書催促我們不再作沉默的旁觀者,而是以信心和順服來回應這位釘十字架又復活的基督,並加入祂服事世界的行動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