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俄巴底亞書〉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俄巴底亞書〉是一次深入探討「兄弟之仇、民族驕傲與神聖公義」的濃縮戲劇。這卷聖經中最短的舊約書卷,卻承載著一個關於歷史恩怨、道德背叛與終極報應的沉重主題。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個針對以東的嚴厲審判宣告,如何向神的子民揭示,那種對弟兄苦難的冷漠與狂傲,在神的宇宙道德秩序中會招致怎樣的後果?


核心前提:俄巴底亞書是「兄弟背叛的道德審判劇」

〈俄巴底亞書〉的敘事核心是神對以東的審判宣告。以東是以掃的後裔,與雅各(以色列)的後裔本是兄弟之邦。核心的戲劇問題源於一段古老的家族恩怨:
當神的子民(猶大)遭遇患難時,作為兄弟民族的以東,非但不援助,反而幸災樂禍、趁火打劫,神將如何對待這種背叛?

〈俄巴底亞書〉的回答是:你怎樣行,他也必照樣向你行;你的報應必歸到你頭上。 這是一齣關於 「驕傲必敗」 和 「因果報應」 的戲劇。


敘事神學解讀〈俄巴底亞書〉的核心視角

1. 驕傲的幻象:「住在山穴中」的虛假安全感

  • 敘事呈現: 神首先指出以東的致命弱點——心中的驕傲。他們因居住在易守難攻的岩石山穴中而自負:

    住在山穴中、居所在高處的啊,你因狂傲自欺,心裡說:誰能將我拉下地去呢?」(俄1:3)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摧毀任何建立在物質、地理或軍事優勢上的虛假自信。它告訴信仰群體,真正的安全感的唯一來源是神自己,任何取代此位置的「驕傲」都將被神降為卑。

2. 兄弟的背叛:在患難時「袖手旁觀」與「落井下石」

  • 敘事呈現: 神具體指控以東在猶大遭難時的罪行:

    當外人擄掠雅各的財物,外邦人進入他的城門,為耶路撒冷拈鬮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與他們同夥。……你不當瞪眼看著你弟兄遭難的日子……你不當說狂傲的話……也不當伸手搶他們的財物……」(俄1:11-14)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看重盟約關係與兄弟情誼、並在他人(尤其是弟兄)患難時積極行善的群體。它定義了何為「道德上的共犯」——不僅是親自作惡,冷眼旁觀、幸災樂禍、趁機牟利,同樣是神眼中的大罪。

3. 「耶和華的日子」:對萬國的普遍審判

  • 敘事呈現: 審判的範圍從以東擴大到「萬國」:

    耶和華降罰的日子臨近萬國。你怎樣行,他也必照樣向你行;你的報應必歸到你頭上。」(俄1:15)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具有普世視野和神聖公義觀的群體。它宣告,神不僅是以色列的神,更是全地的審判官。所有國家和民族的行為,都將在「耶和華的日子」面臨一個基於其自身所行的審判標準。

4. 錫安的恢復:聖潔與國度的終極勝利

  • 敘事呈現: 在對以東和萬國的審判之後,敘事焦點轉回錫安

    在錫安山必有逃脫的人,那山也必成聖……雅各家必得原有的產業……必有拯救者上到錫安山……國度就歸耶和華了。」(俄1:17, 21)

  • 神學塑造: 這為整個嚴厲的審判信息提供了神學的錨點與最終的盼望。它旨在塑造一個深信神終將為祂的子民伸冤、並建立祂完美王權的群體。神的計劃不會因兄弟的背叛或仇敵的攻擊而失敗,祂的國度終將來臨。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俄巴底亞書〉,問題會從:

  • 以東是現在的哪裡?

  • 這個預言什麼時候應驗的?

轉變為:

  • 「在我的生命或群體中,是否存在著以東式的『山穴驕傲』——倚靠自身的資源、才智或地位,而非單單信靠神?」

  • 「當我們的『弟兄』(教會內的肢體、其他群體)遭遇困難時,我們是伸出援手,還是冷眼旁觀、甚至暗中慶幸?」

  • 「我們是否深信,神掌管萬國的历史,一切不公與背叛終將在『耶和華的日子』得到徹底的審判?」

  • 「我們的生活是否指向那終極的『錫安恢復』——即神國度的完全實現,以此作為我們最終的盼望和動機?」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俄巴底亞書〉,就是將它視為一面給予神子民的道德警示鏡。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脫離驕傲、實踐兄弟之愛、深信神公義、並為神國度而活的群體。這卷簡短的書卷有力地見證了神的性格:祂恨惡驕傲,祂紀念盟約,祂為受欺壓者伸冤,祂必建立祂的國度。 對於新約子民而言,這卷書更提醒我們,我們蒙召要愛弟兄,不可像以東;我們最終的盼望和安全,不在於任何地上的堡壘,只在於那位在錫安為我們預備了永恆救恩的耶穌基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