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阿摩司書〉是一次直面「信仰與社會公義」的震撼教育。這卷書來自一位並非職業先知的「牧人兼農夫」,他向一個宗教繁榮但社會腐敗的國家,發出了如雷貫耳的神聖控訴。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位來自鄉野的先知,如何拆穿一個宗教儀式興盛之國的虛假平安,並宣告一種將社會公義視為信仰核心的「耶和華崇拜」?
核心前提:阿摩司書是「對虛假平安的神聖控訴」
〈阿摩司書〉的敘事背景是北國以色列在耶羅波安二世統治下的經濟繁榮與軍事穩定期。社會充滿了宗教活動,但貧富懸殊,司法腐敗。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當一個國家自以為「耶和華的日子」是他們的榮耀,而他們的宗教儀式能取悅神時,神自己會如何評價這一切?
〈阿摩司書〉的回答是:神厭惡你們的節期,看不中你們的嚴肅會!真正的崇拜,必須體現在公平與公義的行為中。
敘事神學解讀〈阿摩司書〉的核心視角
1. 序幕:萬軍之耶和華的「吼叫」
敘事呈現: 阿摩司的預言從一個令人戰慄的意象開始:「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從耶路撒冷發聲」(摩1:2)。這不是溫柔的呼喚,而是審判的獅子吼。
神學塑造: 這個開場旨在粉碎一切輕浮的宗教情感。它塑造一個群體,使其對神的聖潔與威嚴有深刻的敬畏,明白祂的聲音足以震動一切虛假的平安。
2. 審判的同心圓:從列國到選民
敘事呈現: 先知以一個戲劇性的修辭策略開始:他首先宣告對周圍列國(大馬士革、非利士、推羅等)的審判,以色列人聽來想必大快人心。然而,這審判的圈子最終收緊,直指猶大,並最終落在自以為安的以色列身上(摩2:4-8)。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技巧旨在摧毀以色列人的特權心態。它告訴我們,神的選民身分不是免死金牌,反而帶來更高的道德與屬靈責任。這塑造一個謙卑、自我警醒而非自義的群體。
3. 信仰與公義的不可分割
敘事呈現: 阿摩司留下了聖經中最鏗鏘有力的公義宣言:
「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河滔滔。」(摩5:21, 24)
神學塑造: 這是全書的神學核心。它旨在塑造一個將社會公義視為信仰核心的群體。信仰若不能轉化為對弱勢者(窮人、義人)的公平對待,所有的宗教活動(歌唱、獻祭)在神眼中都是可憎的噪音。它挑戰群體檢視:我們的敬拜,是否與我們在職場、社會中的行為脫節?
4. 「耶和華的日子」:黑暗而非光明
敘事呈現: 與當時流行的樂觀期待相反,阿摩司宣告:
「想望耶和華日子來到的有禍了!你們為何想望耶和華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沒有光明……好像人躲避獅子又遇見熊……」(摩5:18-20)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糾正扭曲的終末論。它警告群體,不要將盼望建立在一廂情願的「民族勝利日」上。對於不義的社會,「耶和華的日子」是審判與黑暗。這塑造一個以道德與屬靈預備來迎接主來的群體。
5. 異象的遞進:無可挽回的審判
敘事呈現: 一系列五個異象(蝗蟲、火、準繩、一筐夏果、祭壇)逐步推進,顯示審判從可因代求中止(摩7:1-6),到命定不可避免(摩8:1-3)。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進程旨在表明,神的忍耐有其限度。持續的悖逆會耗盡寬容的時機。它塑造一個認真看待神當下警告、及時回轉的群體。
6. 微末的盼望:大衛帳幕的重修
敘事呈現: 在幾乎全然的審判信息中,結尾出現一線曙光:
「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摩9:11-12)
神學塑造: 這微小的應許旨在塑造一個在審判中仍存有終極盼望的群體。它指向神超越當下審判的終極救贖計劃——透過大衛的後裔(耶穌基督)重建一個包含萬國的國度(參徒15:16-17)。這盼望不是為不悔改的人提供逃避的後門,而是為忠心的餘民提供在廢墟中仰望的星光。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阿摩司書〉,問題會從:
「阿摩司責備了哪些具體的罪?」
「『大衛的帳幕』是指什麼?」
轉變為:
「我們的信仰群體(教會)是否也陷入了『宗教活動繁榮,社會見證軟弱』的光景?我們的敬拜生活與社會公義之間有何關聯?」
「我們是否對社會中的不公義(經濟、司法、種族)保持沉默?神是否正在呼召我們成為『公平與公義』的江河?」
「我們是否對『耶和華的日子』(基督再來)有錯誤的幻想?我們的生命能否經得起那日聖潔的檢驗?」
「我們是否將『蒙揀選』的特權視為理所當然,而忘記了隨之而來的道德責任?」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阿摩司書〉,就是將它視為一劑醫治虛假平安的「屬靈猛藥」。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敬畏神的聖潔、熱心社會公義、以戰兢態度預備主來、並在盼望中從事重建工作的群體。這位來自提哥亞的牧人,穿越三千年,依然向今天的教會發出挑戰:你們的信仰,是讓窮人得釋放的福音,還是僅僅為自身繁榮背書的宗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