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深入探討 N.T. Wright 的早期學術奠基之作——《The Climax of the Covenant: Christ and the Law in Pauline Theology》(中文譯名:《盟約的高潮:保羅神學中的基督與律法》)。
這本書是 Wright 在保羅研究領域的成名作和核心學術貢獻之一,雖然學術性較強,但它為他後來許多廣為人知的觀點奠定了基礎。本書的核心任務是解決保羅神學中一個最棘手且核心的問題:保羅究竟如何看待摩西律法?
本書的核心論點:基督是盟約故事的高潮
書名「盟約的高潮」點明了 Wright 的整體論證:上帝與亞伯拉罕和以色列所立的盟約,其整個敘事弧線和目的,都在耶穌基督身上達到了頂點和完成。 律法在這個故事中扮演著一個關鍵但暫時性和指向性的角色。
Wright 反對那種將律法視為永恆不變的救贖之路,或將其視為完全負面、僅為定罪的兩種極端觀點。他提出了一個更為動態和敘事性的理解。
關鍵主題與論證
1. 律法的角色:監護人與隔離牆
Wright 認為,律法在上帝的救贖計劃中有一個雙重目的。
積極方面:律法是上帝的聖言,它看守和保護以色列,如同一個「監護人」,在彌賽亞來臨之前,保守上帝的子民。
消極方面:由於以色列(和全人類)的罪性,律法也無意中成了一道隔離的牆,將外邦人擋在上帝應許的福分之外,並且因為無人能完全遵守,它反而凸顯並激化了罪(參照羅馬書5:20,7:7-13)。
2. 基督是律法的終結
保羅在羅馬書10:4說:「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所有信的人都得著義。」
Wright 對「總結」一詞的解釋至關重要。他認為這不僅意味著「終止」,更意味著 「目標」或「頂點」。
律法的終止:基督結束了律法作為界定上帝子民和獲取生命之路的時代。
律法的目標:律法的整個敘事——從頒布到以色列無法遵守——正是為了將人引向基督。律法揭示了對救贖的需要,並預表了那位將要來的、忠實的以色列人——彌賽亞耶穌。
3. 基督是忠實的以色列人
這是 Wright 的核心論點之一。亞當失敗了,以色列作為上帝的選民也未能遵守律法,從而承受了盟約的咒詛(被擄)。
耶穌來,作為以色列的彌賽亞代表,完全地、忠實地活出了上帝對以色列的呼召。祂在生命中完全順服,並在十字架上承受了盟約咒詛的終極後果(申命記21:23)。
因此,基督成就了律法原本的意圖。在祂裡面,盟約的故事達到了其預定的高潮。
4. 對關鍵經文的深入解讀
本書的骨幹是對幾段關鍵保羅經文的詳細釋經,展示了上述主題:
腓立比書第2章:Wright 著名的「基督論讚歌」解讀,論證這段經文描繪了耶穌作為末後的亞當和真實的以色列人,逆轉了亞當的驕傲,透過順服至死,完成了以色列未能完成的使命,從而獲得了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宇宙性的主權)。
腓立比書第3章:保羅將萬事當作糞土,以認識基督為至寶。Wright 解讀為,保羅是放棄了以「律法之義」作為其身分標誌的舊世界,進入了以「信基督之義」為標誌的新創造。
哥林多後書第3章:關於「新約的執事」與「舊約」的對比。Wright 論證,律法的榮光之所以會褪去,正是因為它有一個內在的、指向未來的特質,其職事是暫時的,為要引向那在基督裡更超越的、永恆的職事。
羅馬書第9-11章:Wright 將這三章視為保羅神學的關鍵,論證上帝對以色列的信實並未落空,而是透過信实的餘民——耶穌基督和所有在祂裡面的人——得以實現。外邦人的得救並非取代以色列,而是被接枝到那單一的、以彌賽亞為核心的上帝子民當中。
總結與影響
《The Climax of the Covenant》是一本學術深度很高的著作,但它清晰地勾勒出了 Wright 保羅神學的藍圖:
敘事性解經:必須在上帝與以色列的盟約故事中理解保羅。
基督中心論:耶穌是盟約的實現者,是解決「亞當之罪」和「以色列之被擄」這雙重問題的答案。
律法的重新定位:律法不是敵人,也不是永恆的救法,而是指向基督的嚮導和監護人。
上帝子民的重新定義:在基督裡,上帝的子民被重新定義為一個包含信主的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合一身體。
這本書為 Wright 後來在《保羅與上帝的信實》等巨著中的全面論述,提供了堅實的釋經基礎。對於想深入了解 Wright 保羅神學根源,特別是他在「律法」和「盟約」觀點上如何形成的學者與神學生來說,這是一部必讀的經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