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 賴特對新約中的「一般書信」(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猶大書、約翰一二三書)和《啟示錄》的解讀,同樣緊密地結合於他宏大的救贖敘事框架中。他視這些書卷為早期教會在不同處境中,學習「活出耶穌是主」這一真理的多樣化見證,它們共同應對著第一世紀教會面臨的挑戰,並指向那終末的盼望。
以下是賴特觀點的詳細分解:
N. T. 賴特看「一般書信」
賴特不會將這些書信視為零散的道德勸誡,而是將它們看作寫給正處於「第五幕」(教會時期)的群體,指導他們如何在「已然未然」的張力中,忠心地表演聖經故事。
1. 希伯來書:朝向真正聖所的朝聖之旅
核心問題:面對逼迫和疲憊,信徒可能會想退回到熟悉的猶太教中。
賴特的視角:《希伯來書》論證,耶穌是舊約所預示的一切現實的終極實體。會幕、祭司制度、獻祭,都在祂身上得到應驗和超越。
敘事定位:耶穌是那位開創了新的、活的出路進入神真實同在(至聖所)的先鋒。信徒的生命是一場信心的朝聖之旅,跟隨耶穌,走向那確定的終點,而不是退回起點。
2. 雅各書:在彌賽亞群體中實踐智慧
核心問題:信心與行為的脫節。
賴特的視角:雅各不是在反對保羅的「因信稱義」,而是在定義何為「亞伯拉罕的真子孫」應有的表現。他運用了猶太智慧文學的傳統,描繪了神的「新創造」社群應有的樣貌——一個憑著從上頭來的智慧,在言行上活出公義與憐憫的群體。
敘事定位:這是在指導彌賽亞耶穌的跟隨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君王耶穌」的法則,建立一個與世界迥別的、有真實社會倫理的社群。
3. 彼得前書:在苦難中作神的寄居者
核心問題:在一個敵對的社會文化(小亞細亞)中,作為少數群體如何自處?
賴特的視角:彼得將教會定義為「寄居的」和「被揀選的族類」。這不是指他們要脫離世界,而是指他們是一個在新的、擴展了的「聖約」之下的新「以色列」,其公民身分在天上。
敘事定位:他們的受苦,是參與基督的受苦。他們被呼召以善行在外邦人中作見證,這正是實現了以色列「作祭司的國度」的呼召,吸引萬民歸向神。
4. 約翰書信:在黑暗中活出真光
核心問題:面對初期的諾斯底主義和分裂的威脅(否認道成肉身、行為放縱)。
賴特的視角:約翰的解決方案是堅守道成肉身的歷史事實,並在群體相愛中活出其結果。認識神不是在於獲得秘密知識,而在於活出在光中的生命樣式。
敘事定位:教會是神兒子生命的承載者,必須在真理和愛心中持守合一,成為黑暗世界中的「真光」見證。
N. T. 賴特看《啟示錄》
賴特對《啟示錄》的解讀極具影響力,他徹底拒絕了將其視為「未來事件預測手冊」的觀點。他認為《啟示錄》是一部關於「當下的政治與屬天現實」的先知性著作。
1. 啟示錄是「先知性的異象」,非「密碼式預言」
它的體裁是「啟示文學」,這在第二聖殿時期是用象徵性語言揭示當下事件背後的屬天真相。它旨在安慰受逼迫的聖徒,並揭露羅馬帝國及其偶像崇拜的邪惡本質。
2. 啟示錄是「耶穌已然得勝的宣告」
全書的核心是被殺的羔羊已然得勝(啟5章)。賴特強調,勝利不是透過武力,而是透過耶穌的犧牲和見證。這為教會樹立了榜樣:得勝是透過持守見證(作殉道者),而非透過發動革命。
3. 啟示錄是「對羅馬帝國的審判書」
書中的許多意象(如獸、巴比倫大淫婦)主要是針對第一世紀的羅馬帝國及其皇帝崇拜。它揭露這個看似繁榮和平的系統(Pax Romana)背後的屬靈真相:它是抵擋神、逼迫聖徒的邪惡勢力。它的覆滅是確定的。
4. 啟示錄是「新創造的異象」
賴特最著名的見解之一是對啟示錄21-22章的解讀。他認為「新天新地」不是指我們「離開世界去天堂」,而是指神將天堂帶到地上,對整個受造界進行徹底的更新和重建。
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象徵著神與人最終的同在,修復了伊甸園的失落。這才是基督徒終極的盼望——在一個被贖回的地球上,擁有復活的身體,與神同住。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一般書信與啟示錄共同完成了新約的見證:
一般書信從不同角度,指導作為神新子民的教會,如何在充滿挑戰和張力的現實世界中,活出他們在基督裡的身分——一個聖潔、慈愛、受苦卻有盼望的群體。
啟示錄則為這個群體提供了終極的宇宙性視角,向他們保證:儘管當前有逼迫和苦難,但被殺的羔羊已經掌權,邪惡的體系終將傾覆,神的新創造必將完全臨到。
這些書卷共同呼籲第一世紀(和今天)的教會:持守信心,活出見證,因為你屬於那位已經得勝、並將要完全得勝的君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