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 賴特對詩歌智慧書(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的解讀,同樣緊密地結合在他宏大的救贖敘事框架中。他不會將這些書卷僅僅視為個人靈修或生活哲學的集錦,而是將它們看作以色列在盟約故事中,對神、世界和人類生活的獨特回應與反思。
以下是賴特觀點的詳細分解:
1. 詩歌智慧書是「盟約生活的世界觀」
賴特認為,智慧文學(特別是箴言)是盟約生活應有的樣貌。神賜下律法,不僅是為了規範宗教儀式,更是為了塑造一個在應許之地能繁榮、穩定、公正的社會。箴言中的智慧——關於工作、言語、家庭、公義——正是這種盟約生活的具體實踐指南。它回答了:「當神的子民住在神所賜的土地上,他們當如何生活?」
這不是一套保證成功的「成功神學」公式,而是描繪了神為祂子民所設立的、導致生命繁榮的創造秩序。
2. 詩歌智慧書是「對現實的敬拜性回應」
這尤其體現在賴特對《詩篇》 的看法上。他有一個著名的論點:《詩篇》是以色列的「世界觀手冊」。
它們不是私密的靈感詩歌,而是塑造神子民如何看世界、如何向神說話的禱告書和敬拜手冊。
《詩篇》涵蓋了人類所有的情感——從讚美、感恩到疑惑、憤怒和絕望。它教導神的子民,在各種境遇中,都應以神為中心來表達自己,並將個人的故事置於神更大的救贖故事中。
因此,《詩篇》是第五幕的教會(參照他「五幕劇」的比喻)學習如何「表演」聖經故事的關鍵劇本。
3. 詩歌智慧書是「在破碎世界中的深度探索」
當我們轉向《約伯記》 和 《傳道書》 時,賴特會看到,智慧文學在處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當盟約的祝福(如箴言所描繪的)在現實中似乎失靈時,該怎麼辦?
《約伯記》 探討了無辜受苦的問題。它挑戰了那種「行義必得福,犯罪必受罰」的簡單化因果報應觀。賴特會認為,這卷書承認了世界處於一種異常狀態,邪惡是真實且令人困惑的。它迫使讀者超越傳統的智慧,去仰望那位超越我們理解、卻又值得信靠的神自己。
《傳道書》 則探討了在一個被死亡和虛空所轄制的世界裡,生命的意義何在。傳道者的「虛空的虛空」正是對亞當墮落後世界的準確診斷。然而,最終的結論(「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傳12:13)並非簡單的答案,而是在承認世界破碎的前提下,指出唯有在與創造主的關係中,才能找到意義和喜樂。
4. 詩歌智慧書是指向基督的「人類經驗光譜」
在賴特看來,詩歌智慧書中的所有主題,都在耶穌基督身上找到了最終的答案和圓滿。
耶穌是真正的智慧: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4稱基督為「神的智慧」。耶穌的生與教導,完美地體現了何謂真正屬神的人類生活。他是箴言的實現。
耶穌是真正的敬拜者與詩篇的應驗:耶穌的一生完全活出了《詩篇》。他引用詩篇來面對試探、在十字架上用詩篇22篇來禱告、復活應驗了詩篇16篇。他是完美的以色列,代表了人類向神發出了真實、順服的呼喊。
耶穌是受苦的義人與世界的更新者:耶穌是真正的約伯,是無辜受苦的極致典範,並且神使他從死裡復活,證明了義人最終的勝利。他也是傳道者問題的解答,因為透過他的復活,他擊敗了「虛空」的根源——罪與死,帶來了新創造的實底。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詩歌智慧書是以色列在盟約中,對神、對生命、對世界萬象的全面性回應。它包含了:
理想生活的藍圖(箴言)
敬拜與世界觀的塑造(詩篇)
對苦難與虛空的誠實探索(約伯記、傳道書)
這整套文學共同描繪了一幅完整的圖畫:在神的世界裡,作為神子民,應當如何活出真實、豐盛且面對現實的人性。而這幅圖畫的終極參照和實現,就是道成肉身、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因此,讀智慧書,是為了更深刻地理解我們的人性,並學習在信心中,將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層面都帶到這位充滿智慧與信實的神面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