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 賴特對舊約歷史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的解讀,完全融入在他那套宏大的「救贖歷史敘事」框架中。對他而言,這些書卷不是一堆零散的道德故事或歷史年表,而是同一個盟約故事的連續篇章,這個故事有著明確的開端、發展、危機和對未來的期待。
以下是賴特解讀歷史書的幾個核心視角:
1. 歷史書是「盟約的實驗報告」
賴特認為,神與亞伯拉罕和大衛立約,其目的是要透過以色列這個民族,修復因亞當犯罪而破碎的世界。歷史書正是記錄了這個實驗的進行過程:當以色列在應許之地,在君王的治理下,他們是否能夠忠於盟約,成為讓萬國羨慕的「祭司的國度」?
成功的開端(約書亞記):在約書亞的領導下,以色列憑著信心進入應許之地,這展現了順服盟約所帶來的祝福。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
失敗的循環(士師記):「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這卷書展示了在沒有中央權威的情況下,以色列如何不斷陷入犯罪、受壓制、呼求、蒙拯救的惡性循環。這暴露了人類(包括以色列)內在的軟弱,無法靠自己持守盟約。
王朝的興衰(撒母耳記、列王紀):這是歷史書的核心戲劇。
大衛之約(撒下7):神應許大衛的王朝將永遠堅立。這是盟約故事的一個高峰,指向一位未來的理想君王。
所羅門的雙重性:他的智慧與建殿代表了以色列的黃金時代,但他後來的悖逆和拜偶像則種下了王國分裂的禍根。
分裂與被擄: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相繼因持續不斷的偶像崇拜和社會不公,觸發了盟約的咒詛(申命記28章),最終導致被亞述和巴比倫滅國、聖殿被毀、人民被擄。這是以色列歷史的終極災難,也是賴特神學中理解整個新約背景的關鍵。
2. 歷史書的核心主題:「被擄」作為盟約的咒詛
賴特反覆強調,被擄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事件,更是一個神學狀態。即使在以斯拉、尼希米歸回故土重建聖殿後,許多猶太人(如但以理)仍認為真正的「被擄」尚未結束,因為:
他們仍受制於外邦帝國(波斯、希臘、羅馬)。
沒有大衛譜系的君王在位。
神的榮耀沒有充滿新的聖殿。
因此,歷史書的結尾(列王紀下、歷代志下)留下了一個懸而未決、充滿張力的結局。故事並未圓滿結束,而是在迫切地等待神下一步的介入和拯救。
3. 歷史書是指向基督的「未完成故事」
在賴特看來,歷史書的整個敘事弧線,都在為耶穌的來臨鋪路:
失敗的君王 vs. 忠信的君王:從掃羅到西底家,以色列所有的君王都失敗了,未能忠實地代表神治理百姓。這創造了一個對那位真正的、理想的「大衛子孫」 的期待。耶穌,正是來作這位君王。
失敗的祭司國度 vs. 真正的祭司:整個以色列民族未能履行其作為「祭司的國度」的呼召。耶穌,作為真正的以色列,一個人完美地活出了這個呼召,並透過自己為祭物,成就了終極的救贖。
聖殿的象徵 vs. 聖殿的實體:所羅門的聖殿被毀,歸回後重建的聖殿也黯淡無光。耶穌則宣告祂自己就是那真正的、終極的聖殿(約2:19-21),是神與人同在的所在。
4. 對歷代志的獨特看法
賴特會認為,歷代志不是對歷史的簡單重複。它是在被擄歸回後,對以色列歷史的神學重讀。它聚焦於大衛王朝和聖殿敬拜,旨在回答:「在經歷了如此慘痛的失敗後,我們是誰?我們的盼望何在?」它強調正確的敬拜和大衛之約的應許依然有效,為未來的彌賽亞盼望保留了火種。
總結
總而言之,N. T. 賴特看待歷史書的視角是:
動態的敘事:這是一個關於神如何透過一個特定民族推進救贖計畫的故事。
神學的診斷:它揭示了人類(即使是蒙揀選的子民)的罪性與軟弱,並證明了需要一次超越摩西之約的新介入。
彌賽亞的預備:歷史書中所有未實現的應許(關於君王、國度、聖殿、土地)、所有未解決的悲劇(被擄),都像一個指路標,共同指向耶穌基督——祂是大衛真正的子孫、忠信的以色列、最終的聖殿,以及帶領祂子民走出罪惡與死亡之「被擄」狀態的救主。
因此,讀歷史書不是在尋找完美英雄,而是在看神如何在那段充滿失敗的歷史中,信實地守約,並巧妙地引導整個故事,走向祂在裡那決定性的勝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