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因為「敘事神學」正是 N.T. Wright 神學思想的骨架與精髓。他不僅僅是「使用」敘事神學,更是將其發展成為一套強大而連貫的方法論,用以理解聖經、神學和基督教信仰的本質。
讓我們深入探討 N.T. Wright 如何看待和運用敘事神學。
1. 什麼是敘事神學?(Wright 的版本)
對 Wright 而言,敘事神學遠不止是「講故事」。它基於一個核心信念:現實本身是具有故事形態的,而人類是「敘事的動物」,我們通過故事來理解世界、建構意義和塑造身分。
基督教信仰的本質,不是一套抽象、永恆不變的哲學命題(雖然它包含真理命題),而是一個正在展開的、宏大的、真實的敘事。這個敘事由神發起,並邀請人類參與其中。
2. 敘事的世界:故事的四個層次
Wright 提出了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分析框架,用於理解任何故事(尤其是聖經這個大故事)的深度結構。他稱之為「敘事的世界」,包含四個層次:
情節: 這是故事最表層的「發生了什麼」。它是事件的基本序列。
世界觀: 這是故事所預設並在其中運行的「象徵宇宙」。它包含了關於神、世界、人類、善惡、時間等基本信念。故事是世界觀的載體。
隱含讀者: 這是故事預期中的、與其世界觀產生共鳴的理想讀者。讀者在閱讀時,被邀請進入這個角色。
前理解: 這是讀者自己帶入故事中的、未經檢驗的假設和世界觀。
Wright 認為,聖經研究(和神學建構)的關鍵,在於讓我們的「前理解」與聖經敘事的「世界觀」進行批判性的對話,從而被聖經的故事所塑造和挑戰,而不是用我們自己的故事去套在聖經之上。
3. 聖經的宏大敘事:五幕劇
Wright 最著名的貢獻之一,是將整本聖經描繪成一個五幕劇的宏大敘事。這不是隨意的劃分,而是抓住了聖經神學的敘事弧光:
第一幕:創造 神創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並委任人類作為其管家,管理並拓展伊甸園到全世界。
第二幕:墮落 人類犯罪,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而非神的方式來定義善惡。這導致了與神、與他人、與受造界的關係破裂。整個世界陷入腐敗、暴力和死亡的權勢之下。
第三幕:以色列 神揀選亞伯拉罕及其後裔,不是要放棄世界,而是要透過以色列來修復世界。應許、出埃及、律法、土地、君王、聖殿——這一切都是神救贖計畫的載體。然而,以色列本身也失敗了,她自己也成了「墮落」的一部分(正如申命記派歷史所揭示的),最終導致被擄。
第四幕:耶穌 這是整個故事的高潮和轉折點。耶穌來,是作為「忠心的以色列」,同時也是「道成肉身的神」。祂透過祂的生命、教導、死亡與復活,完成了三件關鍵事:
解決了墮落的問題:在十字架上,祂親自承受了罪的終極後果(「被擄」的終極狀態),擊敗了那惡者。
實現了以色列的呼召:祂活出了對神的完全順服,從而成為萬國得祝福的管道。
開啟了新的創造:復活不僅是對個人的救贖,更是神對整個受造界進行更新再造的開端,是「新創造」的黎明。
第五幕:教會 這齣戲還未結束。教會活在「基督已經得勝」和「萬物尚未完全更新」的張力之中。我們的手中,有前四幕的劇本(聖經)。我們的任務,不是在劇本之外胡亂創作,也不是僅僅重複前幾幕的台詞,而是在聖靈的引導下,即興演出第五幕,以忠於故事精神的方式,將耶穌的救贖和掌權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4. 敘事神學的關鍵應用與影響
Wright 的敘事神學對許多傳統神學難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權威觀: 聖經的權威不在於它是一本無謬誤的百科全書,而在於它是這個宏大、真實的敘事之權威版本。它的權威體現在我們相信這個故事是真實的,並讓它來塑造我們的生命,指導我們在第五幕中的即興演出。
救贖觀: 救贖不僅是「上天堂」,而是被帶入這個救贖故事中,從「墮落」的劇情線轉移到「新創造」的劇情線。它關乎我們整個人的轉變,以及我們在神修復世界的事工中有份。
終末觀: 終末不是「逃離世界,進入永恆的靈界」,而是神最終醫治、更新這個受造界,使天地合一(如啟示錄21-22章所描繪的)。我們現在的盼望和使命,就是活出那個終末的現實。
知識論: 我們對神的認識,不是通過中立的觀察,而是通過置身於這個敘事之中,並以順服的行動來參與。用 Wright 著名的話說,這是一種 「愛中的知識」。
總結
對 N.T. Wright 而言,敘事神學是基督教信仰最自然、最貼切的形式。它將信仰從一套靜態的教條,恢復為一個動態的、邀請人參與的使命。聖經是那個將我們吸入其中、並重新定義我們身分的故事。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小故事,而是神透過耶穌基督修復世界這個宏大敘事中的一個篇章。
理解 Wright 的敘事神學,是理解他對保羅、對福音、對教會、對文化等一切看法的鑰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