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切中要害的問題。華人教會對 N.T. Wright 的反應是一個複雜的光譜,但總體來說,可以概括為:在學術界有一定接納與影響,但在廣大牧養實踐和會眾層面,則是以深刻的懷疑、誤解和拒斥為主導。
這種分裂的態度,根源於華人教會的神學傳統、生態結構以及文化背景。
華人教會對 N.T. Wright 的主要負面反應與原因
這是最主要、最普遍的反應,尤其在深受改革宗神學影響的福音派群體中。
對「因信稱義」教義的威脅
核心衝突點:Wright 對「保羅新觀」的闡釋,是他最受爭議的一點。華人教會(特別是改革宗背景的)將「因信稱義」視為信仰的基石和福音的摘要,理解為「個人在神面前的法律地位如何從罪人轉為義人」。
華人教會的解讀:當 Wright 說「稱義不僅是關於救恩,更是關於『誰是神的子民』」,並將其視為盟約的記號時,許多華人牧者和信徒認為他是在稀釋、扭曲甚至否定「因信稱義」。他們擔心這會動搖「唯獨恩典」的根基,滑向「行為稱義」的異端。
代表性的批評:許多華人改革宗領袖和神學家(如唐崇榮牧師等)會將 Wright 的觀點與天主教或自由派神學相提並論,視其為對福音本身的背叛。
對聖經權威和清晰度的擔憂
Wright 複雜的歷史-敘事解經法,在習慣了「經文直譯」和「系統神學命題」的華人教會看來,顯得過於複雜、學術化,並且主觀。
他們擔心這種「將聖經還原為敘事」的方法,會削弱聖經作為神清晰話語的權威,並為自由釋經打開大門。華人教會普遍崇尚「聖經無誤」,而他們認為 Wright 的方法隱含著對歷史批判學的讓步。
神學上的實用主義與護教心態
華人教會(尤其是大型堂會)非常注重護教、傳福音和門徒訓練,需要清晰、簡明、可傳遞的教義綱要。Wright 那龐大、細膩且充滿張力的神學框架,被視為「不接地氣」、「容易造成混亂」。
在與天主教、靈恩派或其他「異端」劃清界線的思維下,Wright 那種尋求跨越宗派傳統、回歸第一世紀的嘗試,容易被解讀為「立場不清」、「和稀泥」。
文化與權威結構的影響
華人教會文化中,對牧者權威的尊重程度較高。當具有影響力的領袖和神學院(特別是那些持守傳統改革宗立場的)對 Wright 提出嚴厲批評時,會形成一種「群體共識」,使得一般信徒和傳道人不敢或無意去深入了解他的原始著作。
華人教會對 N.T. Wright 的正面接納與影響
儘管阻力巨大,Wright 的思想仍在一些群體中產生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
學術界與神學院
在華人神學教育界,特別是那些關注聖經研究最新動態的學者中,Wright 是無法忽視的重量級人物。他的著作被廣泛閱讀和討論,即使不完全同意,也承認其學術分量。
他對第一世紀猶太背景的重視、對復活的歷史論證等,為華人聖經研究提供了更堅實的歷史基礎。
年輕一代的傳道人和知識分子信徒
許多對傳統教條化神學感到疲憊的年輕領袖和知識分子,在 Wright 那裡找到了一個更宏大、更整全的基督教世界觀。
他對「新創造」的強調,為文化使命、社會參與、創造關懷提供了強有力的神學基礎,這吸引了那些不滿足於「只傳福音、不管社會」的基督徒。
對靈性與崇拜的更新
他將基督教理解為一個從創造到新創造的宏大敘事,這為崇拜禮儀和講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一些尋求崇拜更新的教會,開始嘗試以「故事」的形式來構建主日崇拜,而不僅僅是堆砌教義。
總結
總的來說,華人教會對 N.T. Wright 的反應呈現出典型的 「學術與牧養斷層」:
在主流牧養層面:他主要被視為一個危險的、偏離正統的神學家,其關於「稱義」和「保羅」的觀點受到強烈抵制。這種反應源於對核心教義的護衛心態,以及對其複雜神學框架的不適應。
在學術和前沿實踐層面:他被視為一個帶來深刻啟發和神學更新的思想家。他提供了逃脫宗派爭論、回歸聖經宏大敘事的道路,並為信仰與公共生活的整合奠定了基礎。
這種分裂的狀態短期內難以改變。隨著他的著作被更多翻譯(如《神與世界的對話》、《關鍵時刻的關鍵真理》等較為普及的著作),以及年輕一代牧者逐漸成長,Wright 的影響力可能會在華人教界中緩慢而持續地擴散,但與主流改革宗正統的張力仍將長期存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