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深入探討 N.T. Wright 的 《The Case for the Psalms: Why They Are Essential》(中文譯名可譯為:《為詩篇辯護:為何它們不可或缺》)。
這本書與其學術性較強的大部頭著作不同,它更像一封寫給教會的深情書信,一次充滿熱忱的邀請。Wright 旨在恢復詩篇在基督徒個人靈性和團體崇拜中應有的核心地位。他認為,現代教會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落了使用詩篇的藝術」,而這對我們的信仰造成了極大的虧損。
本書的核心論點:詩篇是屬生命的操練場
Wright 並不將詩篇僅僅視為一本古老的讚美詩集或禱告手冊。他提出一個更宏大、更具整合性的觀點:詩篇是上帝為祂的子民提供的一個「操練場」,旨在塑造他們整全的生命——包括思想、情感、靈性,乃至身體。
他論證,詩篇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為它們在以下幾個關鍵層面上,為我們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屬靈資源。
詩篇的三大核心維度
Wright 從三個緊密相連的維度來闡釋詩篇的豐富性:
1. 詩篇作為「時間的鏡片」
連接過去與未來:詩篇深深地扎根於以色列的歷史(出埃及、大衛之約、聖殿敬拜等),但它們又總是向前眺望,指向上帝的應許尚未完全實現的未來。這種「既已未然」的張力,正是基督教生活的核心特徵。
塑造我們的時間觀:當我們誦讀詩篇時,我們不是在重複古老的文字,而是進入一個宏大的敘事。我們學會在個人和群體的處境中,看見上帝過去的作為,並對祂未來的救贖充滿盼望。詩篇教導我們活在「故事的高潮已經在耶穌身上發生,但結局尚未來臨」的這個時代。
2. 詩篇作為「空間的重新定義」
天堂與地的交匯處:對以色列人而言,聖殿是上帝與人相會的特殊空間,是「天堂與地」重合之處。而詩篇(尤其是上行之詩、錫安之歌)正是為了這種敬拜而寫的。
耶穌作為終極的聖殿:Wright 指出,新約將耶穌視為上帝與人真正相會的所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因此,當我們在基督裡誦讀詩篇時,我們就是站在天堂與地交匯的至聖所。詩篇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空間感,讓我們確信無論身在何處,在基督裡就能進入上帝的同在。
3. 詩篇作為「物質性的屬靈體驗」
擁抱受造界:與一些排斥物質世界的靈性觀不同,詩篇充滿了對大自然(山嶺、河流、星辰、野獸)的頌讚。它們教導我們,上帝救贖的是整個創造界,而不僅僅是「靈魂」。
身體的參與:詩篇經常提到歌唱、舉手、跪拜、拍掌、跳舞。這是一種具身化的靈性。它提醒我們,信仰不僅是頭腦的認同,更是全身心的投入。這與 Wright 一貫強調的「新創造」(身體復活)神學緊密相連。
詩篇與耶穌:祂的祈禱書
這是 Wright 論證中最有力的一環。他強調,詩篇是耶穌的「祈禱書」和「心靈詞彙庫」。
耶穌在十字架上喊出的話(「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直接來自詩篇22篇。
祂的生、死、復活,被新約作者理解為對詩篇眾多經文的應驗(例如,詩篇第2篇、第8篇、第110篇)。
因此,當我們祈禱詩篇時,我們不僅是在用自己的話向上帝說話,更是在與耶穌一同祈禱,進入祂的禱告,並透過祂的眼光來看世界。這使我們的禱告與上帝的心意對齊。
詩篇為何在今日「不可或缺」?
Wright 認為,在一個充滿破碎、虛無和混亂的後現代世界,詩篇為我們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解藥:
對抗屬靈的淺薄:詩篇涵蓋了人類所有的情感——從狂喜、感恩到憤怒、絕望、復仇的渴望。它教導我們在上帝面前做一個真實的人,將一切情感帶到祂面前,讓祂來重塑和潔淨。
提供穩固的敘事框架:在一個失去宏大敘事的時代,詩篇將我們錨定在「創造-墮落-救贖-新創造」的上帝故事中,給予我們身分和目標。
塑造團體的敬拜:詩篇本質上是群體的禱告(儘管個人也能使用)。定期誦讀詩篇,能塑造一個群體共享的屬靈語言和心志。
總結
《The Case for the Psalms》是一本充滿熱情、學養深厚而又極具實踐性的小書。 Wright 的論證不僅是學術性的,更是牧養性的。他呼籲教會和個人:
重新拾起詩篇:不要只把它當作查經的材料,更要將其作為每日的禱告和讚美。
讓詩篇塑造你:允許詩篇寬廣的情感、堅定的盼望和對上帝權能的頌讚,來塑造你的世界觀和靈性。
在詩篇中遇見基督:在誦讀每一篇詩篇時,問一個問題:「這如何指向耶穌?我如何能與祂一同祈禱這篇詩?」
對於任何感到禱告生活枯乾、渴望更深入地與上帝相交,或想理解舊約與新約在基督裡如何緊密相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一個美好的起點。它恢復了詩篇作為基督教靈性「心臟地帶」的應有地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