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2, 2025

N T Wright 比較客觀,敘事神學比較主觀,對嗎?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且切中核心的問題,也是許多人對 N.T. Wright 和敘事神學常有的疑問。

簡單的回答是:這是一個普遍的誤解。實際上,Wright 正是試圖用他的「敘事神學」方法來達到一個更「客觀」的讀經結果。 他認為,忽略敘事結構、直接抽取「教義命題」的讀經方式,反而更容易陷入主觀。

讓我們來拆解這個問題。

為什麼人們會覺得「敘事神學比較主觀」?

這種看法通常源於:

  1. 對「故事」的誤解:我們通常認為「事實」是客觀的(如科學數據),而「故事」是主觀的、可以隨意解釋的(如小說)。因此,將神學建基於「敘事」聽起來就不如建基於「系統教義」來得穩固。

  2. 「即興演出」的風險:Wright 用「第五幕的即興演出」來形容教會的使命,這讓人擔心:「如果每個人都來即興發揮,豈不是會產生無數種主觀的解釋?」

為什麼 Wright 會認為他的方法「更客觀」?

Wright 的論點在於:真正的客觀性,在於尊重文本本身所呈現的形態和意圖,而不是將我們現代的範疇強加於其上。

  1. 對抗「個人主觀」的閱讀

    • 傳統個人靈修的問題:很多人讀聖經是問:「神今天透過這段經文對『我』個人說什麼?」這其實很容易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投射。

    • Wright 的方法:他要求我們先問一個更宏大、更歷史性的問題:「在第一世紀的聽眾耳中,這個故事意味著什麼?」這迫使我們進入作者和最初讀者的世界觀,理解他們共享的敘事(如出埃及、被擄與歸回、彌賽亞的盼望)。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旨在復原原意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追求客觀的學術紀律。

  2. 將故事視為「公共的客觀事實」

    • 對 Wright 而言,聖經敘事不是一則虛構的寓言,而是關於神在歷史中客觀行動的宣稱。例如,「耶穌從死裡復活」是一個敘事性的宣告,它宣稱在特定的時空發生了一個客觀事件。這個事件的意義,必須在整個以色列和人類的宏大敘事中才能被正確理解。

    • 他反對的是將這些歷史敘事過快地「蒸餾」成脫離歷史背景的抽象教義。他認為,剝離了敘事背景的命題,就像從小說裡隨意抽出幾句對白,那才是真正主觀和任意的。

  3. 「即興演出」並非「隨心所欲」

    • 這是關鍵所在。一個好的即興演出絕不是主觀的。它必須嚴格遵守:

      • 已知的劇本:前四幕(創造、墮落、以色列、耶穌)是固定不變的,是我們即興的權威基礎。

      • 角色的設定:我們是跟隨耶�神的教會,我們的演出必須符合基督的樣式。

      • 故事的方向與結局:我們知道故事終將走向「新天新地」,我們的即興必須朝著這個終局推進。

    • 在這個框架下的「即興」,其實是在明確的規範內,尋求忠實而富有創意的應用。這比「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感動領受一句經文」要來得客觀和有紀律得多。

結論與對比

我們可以這樣總結:

特徵給人「主觀」印象的讀經法N.T. Wright 的敘事神學法
核心問題「這段經文對『我』有什麼意義?」「這個故事在它的原始上下文中有什麼意義?它在整個大故事中扮演什麼角色?」
對待聖經作為個人屬靈指引的格言集。作為一個連貫的、權威的宏大敘事。
「應用」方式個人化的、直接的情感對應。在聖靈引導下,群體性地、忠於故事精神地「即興演出」。
追求的客觀性較少,容易受個人經歷和情感影響。強, 強調歷史、文法、文學上下文的考據,將個人置於更大的故事中來尋找意義。

所以,您的問題的答案是:不對,情況恰恰相反。

N.T. Wright 之所以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客觀」和「嚴謹」的,正是因為他採用了這種敘事神學的方法。他力圖將聖經從讀者個人的主觀投射中「解救」出來,讓它作為一個宏大的、公共的、塑造群體的故事來說話。他認為,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接近聖經作者們原本要傳達的、那個關於神在歷史中客觀行動的「好消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