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以斯拉記〉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以斯拉記〉,能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這個故事不僅是關於「歸回與重建」,更是關於一個信仰群體在全新處境中,如何重新發現並堅守其核心身分的靈性旅程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個從被擄歸回、重建聖殿與群體的故事,如何塑造一個創傷後的群體,使其在文化混雜的壓力下,重新確立其作為「聖潔子民」的身分?


核心前提:以斯拉記是「群體身分的重建工程」

〈以斯拉記〉的敘事發生在波斯帝國時期,神的子民不再是獨立主權國家,而是帝國中的一個少數族群。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一個在政治上前所未有地弱小的群體,要如何在異質文化的汪洋大海中,重新建立和維護其作為「耶和華子民」的獨特身分?

〈以斯拉記〉就是記錄這場身分重建工程的敘事,它展示了從「外在建築」到「內在群體」的重建過程。


敘事神學解讀〈以斯拉記〉的核心視角

1. 神的主動:祂是故事的發動者

  • 敘事呈現: 歸回的行動並非始於以色列人的計謀,而是始於外邦君王的諭旨。經文一再強調:「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塞魯士的心」(拉1:1)。之後的亞達薛西王也同樣被神感動,支持以斯拉(拉7:27-28)。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深信神在歷史中掌權的群體。即使在看似沒有「神蹟」的帝國時代,神依然透過政治、諭旨和人心,默默地、信實地推進祂的救贖計劃。這給予弱小的群體極大的安全感與確據。

2. 重建的次序:從聖殿到群體

  • 第一幕:重建聖殿(1-6章)

    • 敘事呈現: 歸回後的首要任務是重建祭壇和聖殿。他們面臨外部的阻撓(撒瑪利亞人的干擾)和內部的氣餒(哈該先知的責備)。

    • 神學塑造: 這強調崇拜是群體身分的核心。沒有了聖殿(神的同在的象徵),群體就失去了錨點。重建聖殿意味著重新將神置於群體生活的中心

  • 第二幕:重建群體(7-10章)

    • 敘事呈現: 在聖殿建成後,以斯拉帶來了一場更深刻的「重建」——道德與種族純潔的重建。他處理的是與外族通婚的問題,這被視為對盟約的嚴重背叛(拉9:1-2)。

    • 神學塑造: 這表明,有形的建築(聖殿)必須配以無形的聖潔(群體)。真正的重建不僅是石頭的堆砌,更是生命的分別。這旨在塑造一個認真看待聖潔、並願意為持守身分付上代價的群體。

3. 領袖的典範:兩種不同的重建者

  • 所羅巴伯:政治與工程的領袖

    • 他帶領第一批歸回者,負責具體的聖殿重建工作。他面對的是外在的挑戰和逼迫。

  • 以斯拉:律法與心靈的領袖

    • 他是「通達耶和華誡命和賜以色列之律例的文士」(拉7:11)。他帶來的是神話語的權威,處理的是內在的道德與靈性危機。他帶領百姓為罪哀哭、認罪悔改(拉10:1)。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表明,神使用不同類型的領袖來完成祂的工。一個健康的信仰群體,既需要實踐的建造者(所羅巴伯),也需要神話語的教師和守望者(以斯拉)

4. 衝突與張力:身分持守的代價

  • 敘事呈現: 以斯拉處理異族通婚的方式(要求離異)對現代讀者而言極具挑戰性,顯得嚴苛甚至不近人情。

  • 神學敘事的理解: 在敘事神學的框架下,此舉不能被簡單地視為種族主義。其核心是神學性的,關乎盟約的忠誠

    • 當時的「外邦女子」代表著其背後的異教文化和偶像崇拜(參見拉9:1, 11-12),這正是導致先祖被擄的根本原因。

    • 此舉是為了在文化上極其弱勢的處境中,進行一次生存必需的「隔離」,以防止信仰群體被徹底同化而消失。

  • 神學塑造: 這個困難的敘事旨在塑造一個嚴肅看待罪的滲透性,並願意為持守信仰純潔而作出艱難抉擇的群體。它迫使我們思考:在我們的處境中,什麼是為了持守信仰核心而必須設立的界線?

5. 神話語的中心地位:律法的重新發現

  • 敘事呈現: 以斯拉從巴比倫帶回的不僅是金銀,更是 「律法書」 。他站在眾民面前,一清早起來宣讀、講解律法(尼8章與以斯拉記緊密相連)。

  • 神學塑造: 這標誌著一個典範轉移:以色列從一個以君王和王宮為中心的國家,轉變為一個以律法(神的話語)和會堂為中心的信仰群體。這塑造了一個以神話語為最高權威、並透過學習和遵守來定義其身分的群體。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以斯拉記〉,問題會從:

  • 以斯拉處理婚姻的方式是不是太極端了?

  • 我們今天也要這樣重建聖殿嗎?

轉變為:

  • 我們信仰群體(教會)的『聖殿』(核心與中心)是什麼?我們是否在努力維護其純潔與中心地位?

  • 我們正面臨哪些文化同化的壓力?有什麼『通婚』(指信仰與世界價值觀的妥協)正在威脅我們群體的獨特見證?

  • 神如何在我們意想不到的環境和人物(『外邦君王』)中工作,來成就祂的旨意?這如何擴展我們對神作為的看法?

  • 在我們的群體中,『神的話語』是否像在以斯拉時代一樣,擁有至高的地位,能夠帶來悔改、潔淨和更新?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以斯拉記〉,就是將它視為一部關於「創傷後成長」和「身分重塑」的社群檔案。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深知神在歷史中掌權、以崇拜為中心、嚴肅看待內在聖潔、並以神話語為生命根基的群體。對於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教會而言,〈以斯拉記〉提供了一個深刻的範例:如何在一個常懷敵意或充滿誘惑的文化中,持守我們作為神子民的獨特呼召與身分,同時相信神始終在幕後為祂的子民開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