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歷代志〉是一次從「絕望」到「盼望」的獨特旅程。與〈列王記〉的先知審判視角形成鮮明對比,〈歷代志〉是寫給從被擄歸回的群體的一卷「重建神學」指南。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個對以色列歷史的「重述」,如何為一個失去一切(國家、君王、聖殿)後重新開始的弱小群體,重塑他們的身分、恢復他們的盼望,並指引他們在新處境中活出信仰?
核心前提:歷代志是「給被擄歸回者的身分重建劇本」
〈歷代志〉的寫作背景是以色列人從巴比倫被擄歸回,重建耶路撒冷。他們是一個弱小的省份,不再是獨立的王國。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在沒有大衛王朝、國力衰微的情況下,我們是誰?神的應許失敗了嗎?我們該如何繼續?
〈歷代志〉就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而寫的「身分重建劇本」,它透過重述歷史,為群體提供了一個充滿盼望的視角。
敘事神學解讀〈歷代志〉的核心視角
1. 身分的追溯:從亞當到大衛的「全以色列」
敘事呈現: 〈歷代志〉不是從出埃及開始,而是從亞當開始(代上1:1)。它用長達九章的家譜,將歸回的餘民與全人類的歷史、神的整個救贖計劃連接起來。它強調「全以色列」的概念,包括北國和南國的所有支派。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擴大歸回群體的視野。他們不是一個失敗的小團體,而是神從創世以來龐大救恩故事中的繼承者。這賦予他們極深的历史縱深感和身分尊嚴。
2. 大衛與聖殿:崇拜群體的藍圖
敘事呈現: 〈歷代志〉對大衛的描寫進行了「理想化」處理,幾乎完全省略了他的失敗(如與拔示巴的事件、家庭內亂)。大衛在這裡主要被描繪為崇拜的組織者、聖殿藍圖的設計者和音樂敬拜的發起者(代上15-16, 22-29章)。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為歸回的群體提供一個可效仿的典範。既然不能再有軍事強國,那麼他們作為神子民的核心標誌是什麼?答案是:正確的崇拜。大衛的典範告訴他們,群體生活的中心必須是圍繞著神的同在(聖殿)而組織起來的敬拜。
3. 神的即時報應:歷史中的道德秩序
敘事呈現: 〈歷代志〉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主題:順服帶來祝福,悖逆帶來災禍,而且常常是即時的。
正面例子: 猶大王約沙法在危急時禱告尋求神,立即得蒙拯救(代下20章)。
反面例子: 猶大王烏西雅心高氣傲,擅自在聖殿燒香,立即長出大痲瘋(代下26:16-21)。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深信神在歷史中掌權並積極介入的群體。對於一個弱小的群體,這帶來巨大的安慰和警示:他們的生存與繁榮,不依賴於強大的盟友,而在於他們對神的忠誠。這為他們在新處境中的行為提供了清晰的道德和屬靈導引。
4. 「謙卑-尋求-蒙應允」的模式
敘事呈現: 這是〈歷代志下〉中反覆出現的戲劇模式。當君王或國家面臨危機時:
他們謙卑自己。
他們禱告、尋求耶和華。
神就應允他們,賜下拯救或指引。
神學塑造: 這個模式為歸回的群體提供了一個簡單而可靠的 「生存手冊」 。它教導他們,在面對任何挑戰(外敵、內亂、經濟困境)時,首要的、也是最有力的行動,永遠是轉向神。
5. 盼望的錨點:大衛之約與重建的可能
敘事呈現: 與〈列王記〉以被擄作結不同,〈歷代志〉的結尾是波斯王古諭的宣告:「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願耶和華—他的神與他同在!」(代下36:23)
神學塑造: 這個結尾是面向未來的。它告訴歸回的群體,故事並未結束!神的護理仍在運行,祂甚至使用外邦君王來成就祂的旨意。大衛之約並未廢棄,而是以一種新的形式——以聖殿和敬拜的群體為中心——繼續延續。這為他們的重建工作提供了神學正當性和無盡的盼望。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歷代志〉,問題會從:
「為什麼歷代志要刪掉大衛的醜聞?這是在篡改歷史嗎?」
「這些家譜和儀式細節有什麼意義?」
轉變為:
「我們教會(當代神的子民)的核心身分和使命是什麼?歷代志如何提醒我們,崇拜在群體生命中的中心地位?」
「在面對當代的挑戰時,我們是否相信『謙卑-尋求-蒙應允』這一模式仍然有效?我們如何將其實踐出來?」
「從歷代志的『即時報應』敘事中,我們學到什麼關於個人和群體責任的功課?」
「我們正在參與神國度的『重建』工作嗎?歷代志如何激勵我們,即使力量微小,只要忠於神,就能在神的宏大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歷代志〉,就是將它視為一本給予創傷後群體的「希望之書」。它透過重述歷史,溫柔地為一個破碎的群體包紮傷口、重建身分、指明方向。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深知自己是神古老故事的一部分、以敬拜為生活中心、深信神的同在與公義、並對未來充滿活潑盼望的群體。對於今天的教會而言,〈歷代志〉呼召我們從對政治權力和世俗成功的迷戀中回轉,回到那個最根本的身分:一個蒙神揀選、為敬拜祂而被建造的群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