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箴言〉是一項獨特的挑戰,因為它不像其他書卷有連續的故事情節。然而,敘事神學的視角能讓我們發現,〈箴言〉本身就是一套為活在神故事中的人所提供的 「智慧劇本」。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卷充滿格言和訓誨的書,如何為一個立志在每日生活中活出「神的形像」的群體,提供具體的「即興表演」指南?它背後的宏大敘事是什麼?
核心前提:箴言是「創造秩序中的生活劇本」
〈箴言〉的智慧並非獨立的道德規範,而是深深植根於神的創造。神創造了一個有內在秩序、有因果關係的世界。智慧,就是認識並順應這個神所設立的秩序;愚昧,則是無視或對抗它。
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在神所創造的這個世界上,一個人該如何經營他每日的生活、人際關係和內心世界,才能走向生命、繁榮與和平,而非走向死亡、貧窮和混亂?
〈箴言〉就是為此提供的 「微型生活劇本」 ,指導我們在無數日常情境中做出智慧的「即興表演」。
敘事神學解讀〈箴言〉的核心視角
1. 宏大的開場: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敘事定位: 〈箴言〉1:7和9:10為全書定下神學基調:「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這將所有實用智慧都置於一個關係性的框架內。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前提旨在塑造一個群體,使其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中立的技能,而是始於與造物主建立正確的關係。不認識神,就無法真正認識世界運行的最深層法則。這防止智慧淪為純粹的處世技巧。
2. 兩個陣營,兩條道路:貫穿始終的戲劇衝突
敘事呈現: 〈箴言〉將世界戲劇化地分為兩個陣營:
智慧人 / 義人 / 勤勉人
愚昧人 / 惡人 / 懶惰人
並描繪了兩條道路:生命之路:通往生命、恩寵、昌盛。
死亡之路:通往敗壞、災禍、滅亡。
神學塑造: 這旨在塑造一個具備道德辨識力的群體。它讓讀者習慣於在每個抉擇面前問:「這個選擇是走向生命,還是走向死亡?」這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敘事訓練,幫助群體在複雜的世界中導航。
3. 創造的智慧:秩序、工巧與「即興表演」
敘事呈現: 箴言第8章將「智慧」人格化,描述她在太初與神同在,參與創造(箴8:22-31)。這表明,世界的被造本身就有智慧的藍圖。
神學塑造: 這將日常智慧提升到神學的高度。當我們學習勤奮、誠實、節制、言語謹慎時,我們不是在遵守任意規條,而是在參與並體現神在創造中所設立的美好秩序。我們的「即興表演」是否出色,取決於我們對這位「總導演」(神)所設定的世界秩序有多熟悉。
4. 具體情境中的「台詞」與「動作」
敘事呈現: 〈箴言〉充滿了具體的行為指導,就像給演員的細緻台詞:
言語:「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15:1)
財富:「 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10:4)
人際:「 往來傳舌的,洩漏密事;心中誠實的,遮隱事情。」(11:13)
神學塑造: 這旨在塑造一個在細節上踐行信仰的群體。它告訴我們,信仰不僅體現在大是大非上,更體現在每天的說話、工作、理財和交友中。智慧是具身化的,需要在生活中被表演出來。
5. 敘事的局限性與新約的成全
敘事呈現: 〈箴言〉通常呈現「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 retributive justice(報應公義)。這在一個運作良好的社會中是普遍真實的。
敘事張力: 然而,〈約伯記〉和〈傳道書〉,以及現實生活本身,都對這種簡單的敘事提出了挑戰。義人也會受苦。
神學塑造: 這迫使我們將〈箴言〉放在更宏大的聖經敘事中理解。它塑造一個既有原則又懂恩典的群體。我們遵循〈箴言〉的智慧,但深知這不是一個機械的保證系統。終極的智慧與公義,在於那位道成肉身、自己卻成為「愚拙」並受苦的基督身上。祂在十字架上成就了超越世間智慧的救贖。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箴言〉,問題會從:
「這句格言是什麼意思?」
「我該如何應用這節經文?」
轉變為:
「這句箴言如何反映出神在創造中所設立的秩序?我順應還是違背了這種秩序?」
「在我的『人生戲劇』中,我正面臨一個『智慧人』還是『愚昧人』的抉擇?這個選擇會引向我走向『生命之路』還是『死亡之路』?」
「我的信仰群體,如何在我們的共同生活中,一起『表演』出勤勉、誠實、節制和智慧的言語?」
「當我遵循智慧卻依然遭遇苦難時,我如何依靠那位超越世間智慧、在十字架上顯明其智慧的基督?」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箴言〉,就是將它從一本獨立的智慧語錄,轉變為鑲嵌在神創造故事中的「生活導演指南」。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敬畏神、明辨是非、在每日生活的無數細節中活出創造秩序,並在基督裡找到智慧終極意義的群體。〈箴言〉邀請我們不只是「知道」智慧,更是將它「活出來」,在神所導演的現實世界這齣大戲中,成為一名出色的、帶來生命影響的「即興表演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