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詩篇〉是一次從「教義」走向「戲劇」的豐富旅程。〈詩篇〉並非一本冰冷的神學命題集合,而是以色列在神宏大故事中「即興表演」的劇本和台詞。它記錄了信仰群體在各種人生處境中,如何向神說話,以及如何聆聽神。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150首詩歌,作為以色列的祈禱與讚美,如何塑造一個群體,使其能忠實地在各種生命光景中——從狂喜到絕望,從感恩到復仇——與那位立約的神互動?
核心前提:詩篇是「信仰群體的即興表演劇本」
〈詩篇〉是聖經宏大敘事的情感核心和祈禱回應。它假設了整個故事——創造、立約、出埃及、大衛之約、被擄、歸回——並邀請讀者在這個故事框架內,活出真實的信仰生命。
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在神的故事中,我們該如何向神祈禱?當我們經歷勝利、失敗、罪惡、不公和崇拜時,什麼才是合宜的「台詞」?
敘事神學解讀〈詩篇〉的核心視角
1. 將整個故事化為禱告:宏大敘事的回響
敘事呈現: 詩篇不斷地重述和慶祝神在歷史中的作為。
創造之詩(如詩8, 19, 104篇): 慶祝神是良善的創造主,世界本為美好。
出埃及與救贖之詩(如詩77, 78, 105, 106篇): 記念神是偉大的拯救者,這成為在當前困境中祈求新拯救的基礎。
大衛之約與錫安之詩(如詩2, 72, 89, 132篇): 表達對神透過大衛家統治的盼望,即使在王朝衰微時,仍期盼神的受膏者。
神學塑造: 這旨在塑造一個其記憶和盼望都被神的故事所浸透的群體。我們的禱告不是從零開始,而是進入一個古老的、持續進行的對話,用過去的信實來為現在的困境祈求。
2. 涵蓋全部的人生:信仰光譜的完整性
敘事呈現: 詩篇涵蓋了人類所有的情感,構成了信仰生活的完整「腳本」:
哀歌(如詩13, 22, 88篇):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這是在痛苦中堅守關係的禱告,而非放棄信仰。
感恩之詩(如詩30, 34, 118篇): 為神的拯救作見證,將榮耀歸給神。
懺悔之詩(如詩32, 51篇): 在罪中轉向神,尋求並確信祂的憐憫。
咒詛詩(如詩35, 58, 137篇): 將復仇的慾望交託給公義的神,而非自己動手。
讚美之詩(如詩103, 145-150篇): 單純因神的所是而歡欣。
神學塑造: 這旨在塑造一個無需隱藏任何真實情感的群體。信仰包含懷疑、憤怒和悲傷,而這些都可以帶到神面前。這賦予群體極大的情感完整性和心理韌性。
3. 從「我」到「我們」:群體性的塑造
敘事呈現: 許多詩篇使用第一人稱複數「我們」或直接面向群體說話。它們用於公共敬拜(如上行之詩,詩120-134篇)。
神學塑造: 這旨在塑造一個共同敬拜、共同哀哭、共同慶祝的群體。即使是最個人化的經歷(如詩23篇),也被群體採納為共同的信仰語言。它教導我們,信仰雖是個人的,但從不是私人的;我們總是在群體的脈絡中與神相遇。
4. 指向基督:大衛子孫的詩篇
敘事呈現: 新約作者將許多詩篇解讀為關於耶穌基督的預言和預表。
彌賽亞詩篇(如詩2, 22, 110篇): 直接指向耶穌的受苦、受死、復活和升天。
君王詩篇: 大衛作為理想的君王,其經歷和呼求,在耶穌身上得到最終和完美的應驗。
神學塑造: 這旨在塑造一個以基督為中心來閱讀和理解所有經文的群體。詩篇不僅是以色列的禱告書,更是耶穌的祈禱書。當我們誦讀詩篇時,我們是在與基督一同祈禱,進入祂的順服、祂的受苦和祂的得勝。
5. 智慧的視角:在故事中如何生活
敘事呈現: 智慧詩篇(如詩1, 37, 119篇)提供了一種視角,教導人如何在神的世界上生活。它們探討義人與惡人的道路及其結局。
神學塑造: 這旨在塑造一個尋求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盟約忠誠的群體。它將信仰從節期和聖殿,延伸到每日的抉擇、話語和心思中。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詩篇〉,問題會從:
「這節經文是什麼意思?」
「我該如何用這篇詩篇來靈修?」
轉變為:
「這篇詩篇在神的宏大故事中處於什麼位置?它如何回應創造、出埃及、被擄或應許?」
「這篇詩篇為哪種生命處境提供了『台詞』?當我處於類似光景時,我能否用這篇詩篇來向神祈禱?」
「這篇詩篇如何幫助我們教會(群體)共同表達我們此刻的喜樂、悲傷或悔改?」
「這篇詩篇如何指向基督?當耶穌祈禱這篇詩篇時(如詩22篇在十字架上),對我的信仰有何意義?」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詩篇〉,就是將它視為信仰群體的「祈禱與敬拜工作坊」。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熟悉神的故事、情感真實、善於禱告、在群體中互相扶持、並透過耶穌基督的眼光來看待萬事的群體。〈詩篇〉邀請我們不只是「讀」這些詩,更是「進入」這些詩,讓它們成為我們的骨血,使我們在人生的每一幕戲中,都能向那位信實、公義、慈愛的神,發出忠實而深情的「即興」對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