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約翰一書〉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富有成果的聖經研究方法。敘事神學關注的不是抽象的神學命題,而是「故事」——特別是上帝與其子民的故事——如何塑造我們的信仰、身份和世界觀。

讓我們運用敘事神學的鏡頭來閱讀〈約翰一書〉,看看會發現什麼新的亮光。

什麼是敘事神學?

在開始之前,先簡單定義敘事神學的核心原則:

  1. 故事是首要的:信仰首先是一個我們被邀請進入的宏大故事(Meta-narrative),而不是一套教義系統。

  2. 身份源於故事:個人和群體的身份是由我們所處的故事所定義的。

  3. 世界觀的塑造:這個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世界、分辨是非的框架。

  4. 參與而非抽離:讀者不是中立的觀察者,而是被呼籲在這個故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參與其中。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約翰一書〉

〈約翰一書〉通常被視為一本神學論著,討論光明與黑暗、愛與恨、真理與錯謬。但從敘事神學的角度看,約翰實際上是在講述一個關於上帝、耶穌基督和信徒群體的「核心故事」,並以此來對抗另一個「競爭的故事」

1. 辨認「競爭的故事」:諾斯底主義的萌芽

約翰寫信的背景是教會內部出現了分裂,有些人(可能是早期諾斯底主義者)離開了團體(約壹 2:19)。他們所宣揚的,是另一個「故事」:

  • 靈性與物質分離:物質世界(包括肉體)是邪惡的,靈界才是善的。

  • 「基督」與耶穌分離:天上的「基督」靈體在耶穌受洗時降臨,在十字架前離開,因此耶穌的肉身受苦和死亡沒有救贖意義。

  • 知識(gnosis)高於一切:得救靠的是特殊的屬靈知識,而非道德行為或耶穌的犧牲。

  • 結果:導致道德鬆懈(聲稱自己無罪,1:8-10)和缺乏實質的愛(3:17-18)。

這個「競爭的故事」正在瓦解教會的身份和實踐。

2. 約翰的「核心故事」:從太初開始的救贖敘事

約翰從一開始就定調,將讀者重新錨定在一個更宏大、更根本的故事中。

  • 故事的開端(約壹 1:1-2)

    「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將原與父同在、且顯現與我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

    這裡充滿了敘事性和體驗性的語言(聽見、看見、摸過)。約翰不是在提出一個抽象概念,而是在見證一個發生在歷史時空中的事件。他將讀者直接帶回〈約翰福音〉的敘事中——「太初有道」。這個故事是有血有肉的,是關於「道成了肉身」(約 1:14)。

  • 故事的高潮:耶穌基督的顯現(約壹 3:5, 8; 4:9-10, 14)
    約翰一再指向耶穌生平中的具體事件,作為故事的核心轉折點:

    • 祂曾顯現,是要除掉人的罪(3:5)→ 指向耶穌的救贖使命。

    • 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3:8)→ 將耶穌的生平視為一場與邪惡勢力的宇宙性爭戰。

    • 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4:9)→ 上帝的愛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在「差遣兒子」這個敘事行動中展現的。

    這個故事的高潮是十字架(「祂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1:7)和復活(我們有「永遠的生命」,5:11)。這直接反駁了競爭故事中「基督沒有真正受苦和死亡」的觀點。

3. 在這個故事中定義「我們」的身份

敘事神學強調身份來自故事。約翰不斷地用這個核心故事來定義「誰是我們?」。

  • 我們是住在光中的(1:7):因為神就是光,我們進入了祂的故事,就進入了光明。

  • 我們是神的兒女(3:1):這個身份不是天生的,而是因為神「賜給」我們的,是通過耶穌的故事而獲得的新的關係地位。

  • 我們是屬神的(4:4, 6):與「屬世界」的對立。我們的歸屬感源於我們選擇相信哪個故事。

  • 我們是勝過敵基督的(4:4; 5:4-5):我們的勝利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因為「那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我們信靠的故事本身具有得勝的力量。

4. 故事驅動的倫理:活在故事的後續篇章中

敘事神學認為,倫理是「活出故事的後續篇章」。知道了上帝在耶穌裡的故事,我們該如何生活?

  • 行在光中(1:7)與行在愛中(4:7-12):這不是隨意的道德要求。「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4:19)。我們的爱,是對神在耶穌故事中所展現之愛的回應和延續。我們的故事是從「被愛」開始的。

  • 遵守誡命(2:3-6; 5:3):這不是律法主義,而是「住在主裡面」的自然結果。就像一個角色要忠於他所屬的故事設定一樣。

  • 勝過世界(5:4-5):我們的信心是武器,使我們能在當下的困境中,活出那個終極得勝故事的樣式。

結論:敘事神學帶來的閱讀轉變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約翰一書〉,會帶來以下轉變:

  1. 從「教義清單」到「身份故事」:我們不再只是從經文中提取「神是光」、「神是愛」等命題,而是看到這些屬性如何在耶穌的故事中被動態地展現,並因此定義了我們的身份。

  2. 從「抽象道德」到「敘事倫理」:誡命不再是外在的規條,而是「活在這個故事中」的必然方式。我們愛,因為我們先被愛;我們行在光中,因為我們已經被帶入光明的故事裡。

  3. 從「個人得救」到「群體敘事」:整卷書信是寫給一個群體(「我們」、「小子們們」),呼籲他們在面對競爭故事時,持守共同的身份和記憶。信仰是一個群體共同講述和活出的故事。

總而言之,〈約翰一書〉是使徒約翰對初代教會的緊急呼籲:「不要被那個新潮、聽起來很屬靈的『競爭故事』帶偏了!要牢牢記住我們從起初所聽見、所傳講的那個關於耶穌的『核心故事』,並在這個故事中找到你們是誰,以及該如何生活。

這個方法讓〈約翰一書〉從一本可能顯得零散的道德勸勉書,轉變為一篇充滿張力、戲劇性和感染力的護教敘事,對今日處在各種「競爭故事」(如消費主義、個人主義、新紀元思想等)中的教會,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No comments: